香港故事|回顧香港職業訓練的發展

2022-10-17 00:00

圖為男童在養正院的生活照。
圖為男童在養正院的生活照。

一八四二年香港第一座天主教堂——聖母無原罪堂,在今中環威靈頓街和砵典乍街交界奠基;接着羅馬天主教會(以下簡稱「教會」)在威靈頓街和砵典乍街辦學。到一八六○年代,教會在這兩條街上已建有六所學校,而香港最早期的職業訓練,也是始於一八六○年代。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前主任夏其龍神父所著的《香港天主教傳教史1841-1894》,一八六二年香港政府撥出西環一幅土地,以象徵式港幣一元租給教會,興建一所專為問題兒童、流浪兒童及釋囚兒童而設的中心。教會最初在薄扶林道租屋設立臨時中心,服務十二名問題男童,作為試驗計畫。香港第一任天主教宗座代牧高雷門神父(Father Timoleone Raimondi),即當時的香港副宗座監牧,關注到孤兒、街童沒有接受任何教育,擔心他們誤入歧途。一八六三年,他開始在西環一間小屋內,教導曾犯事的男童一些工作技能。
港首工藝學校 始1864年

據《香港志.總述大事記》記載,西環養正院(West Point Reformatory)於一八六四年成立,是香港首所感化院及工藝學校。坐落於今西營盤第三街的養正院,獲得歐洲和本地基督徒的大力捐助和支持,一八六五年三十名男童由薄扶林道臨時中心遷入新建築物。西環養正院內設有食堂、宿舍,還有木工、縫紉、造鞋的工場,男童在那裏接受木工、裁縫和造鞋的技術訓練。後來院內更增設書刊釘裝、印刷工場,而且更開墾土地作菜園種植,實行自給自足。

至於西環養正院的日常生活,有報道指男童每天早上五時起牀,早上七時至下午五時是上課或工作時間,下午五時吃完晚餐後便自由活動。在晚間,男童還會學習中文和中國書法。院內供應充裕簡單的食物,他們的衣着打扮雖普通,但乾淨整潔。

西環養正院由梁神父(Rev.Leong, Mark)管理,他原籍廣東,是西環養正院院長。一八六三至一八六九年間,西環養正院服務的男童,平均數目由十二個增至五十二個。一八七○年,高雷門神父在聖救世主書院(聖約瑟書院的前身)舉行的頒獎禮上說,部分接受訓練的男童正在院內任職助教,其他男童學會謀生技能後,也得以重回正途。

雖然西環養正院的服務在幾年間已略有成效,但坊間對於「養正院」似有誤解。高雷門神父在一八七二年的報告中指出,西環養正院幫助問題兒童養成良好的習慣和道德品格,將工作視為理所當然、他們的職責所在。他也特別強調,西環養正院是這些男童的安身之所,而非坊間所理解的懲戒中心。

聖類斯工藝學院建雛形

西環養正院在一八七○年代接收了近八十人,其營運開支全靠港府每年資助和私人捐獻。到一八七五年,西環養正院由基督學校修士會接辦。據一八九七年《香港華字日報》的報道,「有葡童年方二八不遵乃父約束其父請府官交養正院學藝二年」,這反映了作為男童技藝訓練場的養正院,當時已深入民心。

一九二七年西環養正院改由天主教鮑思高慈幼會接辦後,更名為聖類斯工藝學院(St.Louis Industrial Institute,今稱聖類斯中學)。聖類斯工藝學院為警方轉介的、來自基層家庭的男童,提供五年制的工藝課程,包括木工、汽車工程、縫紉、印刷及造鞋,延續西環養正院的工藝熏陶和訓練,也使得香港職業訓練基本有了雛形。
黃麗瑗 香港地方志中心
《香港志.經濟部類及社會部類》高級編輯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