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疫情下市民增中醫業了解 應加以發展「做大做強」

2022-08-10 00:00

談到中醫,相信不少市民都會認為是着重養生之道、固本培元,又或者是在街邊「飲下涼茶」及日常湯水,但其實不然,中醫業發展博大精深,對不同病症均可提供適當的診療服務,並非只應該待疾病「殺到埋身」才求診治療。為了加深市民對中醫業界的了解,筆者特意邀請了一名年輕執業女中醫師李嘉欣,為讀者闡述中醫業界在新冠疫情下的主要作用,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筆者:現時中醫業界在本港發展上有何不足之處?

李嘉欣:前特首曾經表示,本港中醫發展在器具應用等方面仍有不少掣肘,例如中醫師不能使用聽診器等,亦不能為病人進行抽血及打針等,要解決這些問題,特區政府改組後的醫務衞生局應在制度上「拆牆鬆綁」,最重要是要增強社會對中醫業界的認知。

中醫薪酬待遇遠低於註冊護士等

近日聽到一位老前輩提及「中醫服務平、靚、正」,實在令我哭笑不得,因他所指的是香港註冊中醫師薪酬水平,仍然遠低於註冊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醫療同行,但修讀大學的中醫科目年期卻與西醫看齊,即需時六年之久,畢業後亦須先通過執業試方可合法行醫,但中醫學生畢業後的出路卻只有私營診所及位於十八區的三方營運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即由醫管局、非政府機構和本地大學以三方夥伴協作的模式營運),實質卻是由非政府機構以自負盈虧方式負責診所的日常運作,這模式讓不少人以為中醫是在公營醫療體系之中,其實不然。

再者,十八區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並不能提供足夠就業機會予全港中醫畢業生,即使他們能成功加入教研中心工作,但一般於三年後便需自行在私營市場另覓工作機會,因此長遠工作發展上並不穩定。

筆者:在歷時接近三年的新冠疫情期間,中醫業界又發揮着甚麼作用呢?

李嘉欣:中醫藥「治未病」的理念深入民心,在第五波抗疫戰中,事實上中醫藥業界已全方位廣泛深度參與,在疫情的預防、治療以至復康的全過程中,充分發揮了中醫藥的優勢及作用。

此外,我們可以發現在疫情期間,市民對於中醫藥防疫抗疫工作的接受程度大幅增加,加上特區政府廣泛分發由國家捐贈的抗疫中成藥,包括「連花清瘟膠囊」、「金花清感顆粒」及「藿香正氣片/膠囊」等,令市民對中醫藥的信心顯著提升。

加上,在復康方面中醫藥有莫大優勢,能減少長新冠後遺症,例如睡眠問題、咳嗽及降低復陽率。醫管局早於二○二○年四月推出「中醫門診特別診療服務」,在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為出院病人或完成隔離人士提供中醫藥復康服務,十次診療費用全免,有關服務廣受市民歡迎,至今已有約三千名康復病人參與。

筆者:在中醫業界未來的發展上,特區政府又應該扮演甚麼角色呢?

港府應加快中醫藥普及

李嘉欣:當市民求診中醫時,診金及治療費用一般較西醫相宜,而中醫亦擅長治療感冒、咳嗽、新冠肺炎復康或調理身體等,因此受到不少市民歡迎,市面上亦可見到有些中醫診所大排長龍。因此,中醫業在本港確實有很大空間加以發展,並有良好條件進行「中西醫協作」,當市民患病時需要即時紓緩,就可先尋找西醫治療,及後需要調理並「治根」時,則可求診中醫以獲得最好效果。

香港一直背靠祖國,並獲得祖國多方面支持和指導。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為香港帶來龐大發展機遇,而中醫藥發展是當中重要的部分。其中,內地政府在二○二○年發表《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方案(二○二○至二○二五年)》,充分展示了國家對中醫藥發展的重視。

我認為,特區政府應該加快中醫藥普及化,包括在普通科和專科門診引入中醫診症供市民選擇,醫學院亦可考慮加入基礎中醫作為必修課。此外,政府亦應參考內地的做法以完善中醫藥的法例及體系、設立中醫藥管理局等,以及加強公立醫院的中西醫協作及病人轉介工作。

最重要的是,政府應該與中醫藥界持份者緊密合作,繼續擴大中醫藥在香港的普及與應用,從而推動香港中醫藥的長遠發展。我深信,只有徹底了解中醫業界的本質及特性,中醫藥界的發展才能展開新的篇章,並有更蓬勃的發展,真正「做大做強」。
李鎮強 自由黨副主席、立法會議員
李嘉欣 年輕執業中醫師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