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一派|學生人數減少與教育支出增長

2022-05-04 00:00

教育是百年大計,雖然經過二○一九年的「黑暴」和三年疫情的衝擊,學校一會兒復課、一會兒網課、一會兒停課,但教育始終是百年大計,筆者作為立法會議員,非常欣喜見在二○二二至二○二三年《財政預算案》的總開支中,對教育支出的投入仍然高達一千一百一十九億元,比去年增加四十七億元,每年平均的增幅都在百分之五,依然佔政府總開支的一成八,以前排首位,現在則僅次於社福支出。

這一方面顯示特區政府對教育的承擔毫不手軟,但同時由於人口老化、移民、疫情、未能通關等各方面因素,香港的學生人口持續下降,「縮班殺校」的危機日漸明顯,遍及大、中、小、幼各類型學校。在這情況下,香港教育的品牌正面臨相當負面的形象危機。當我們說起香港教育,已經不是「黑暴」問題,而是首先令人想起「縮班殺校」這四個字。
有事就撥款如同「揞口費」

與此同時還有一個尷尬局面:正因為學生人數節節下降,而政府在教育的財政支出,依然佔很高比例,兩者其實是一個矛盾。我不敢說這完全違反財政紀律,但始終很難自圓其說。

另一方面,社會對教育質素的要求愈來愈高、愈來愈多元化,無論是對國民教育、國家安全教育、憲法教育、《基本法》教育、STEM教育、職業教育、專上教育和進一步優化特殊教育,都有極高的要求和期望。

因此,特區政府應該打破一個既有的模式:當教育有問題便增加撥款。這種做法,在教育界行內有一個不好聽的說法,叫做「揞口費」,有問題就給錢,有問題就給錢。

特區政府應該更加精準地衡量和評估教育的資源投入所能產生的各種教育功效,比如於對國民教育和國家安全教育,投入了大量資源後,是否真正得到有效落實?應該制定一個類似KPI的目標,衡工量值。又比如對於香港未來的科創人才,一個重要的基礎就是STEM教育,到底香港的STEM教育能否更專業和更緊貼科創人才培養的世界大趨勢?我們必須要有所衡量。
制定類似KPI目標衡工量值

又比如香港的職業教育,經過教改之後,一方面看似蓬勃,另一方面其實在基礎教育階段已名存實亡。到底香港的職業教育能否為學生提供更多元出路、為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不同選擇,以切合香港經濟對各種人才的需求?總之,不能純粹有問題就給錢,而是應該建立一個良好的衡工量值機制去作評估。

古語有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最終能否重塑香港教育的品牌,取決於政府的態度。政府不能再抱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有問題就給錢的想法。要令「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我們必須刷新香港特區教育這個金漆招牌,徹底打破有事就增加撥款、減少學生就「縮班殺校」這種過度簡化的政策思維模式。我們要大幅度提高香港教育的整體質素,既要留住本地的學生,亦要吸引外來的學生,為香港、為國家培養充足的各類人才,這才是真正的根本長遠大計。
鄧飛
中學校長
立法會議員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