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一派|学生人数减少与教育支出增长

2022-05-04 00:00

教育是百年大计,虽然经过二○一九年的「黑暴」和三年疫情的冲击,学校一会儿复课、一会儿网课、一会儿停课,但教育始终是百年大计,笔者作为立法会议员,非常欣喜见在二○二二至二○二三年《财政预算案》的总开支中,对教育支出的投入仍然高达一千一百一十九亿元,比去年增加四十七亿元,每年平均的增幅都在百分之五,依然占政府总开支的一成八,以前排首位,现在则仅次于社福支出。

这一方面显示特区政府对教育的承担毫不手软,但同时由于人口老化、移民、疫情、未能通关等各方面因素,香港的学生人口持续下降,「缩班杀校」的危机日渐明显,遍及大、中、小、幼各类型学校。在这情况下,香港教育的品牌正面临相当负面的形象危机。当我们说起香港教育,已经不是「黑暴」问题,而是首先令人想起「缩班杀校」这四个字。
有事就拨款如同「揞口费」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尴尬局面:正因为学生人数节节下降,而政府在教育的财政支出,依然占很高比例,两者其实是一个矛盾。我不敢说这完全违反财政纪律,但始终很难自圆其说。

另一方面,社会对教育质素的要求愈来愈高、愈来愈多元化,无论是对国民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STEM教育、职业教育、专上教育和进一步优化特殊教育,都有极高的要求和期望。

因此,特区政府应该打破一个既有的模式:当教育有问题便增加拨款。这种做法,在教育界行内有一个不好听的说法,叫做「揞口费」,有问题就给钱,有问题就给钱。

特区政府应该更加精准地衡量和评估教育的资源投入所能产生的各种教育功效,比如于对国民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投入了大量资源后,是否真正得到有效落实?应该制定一个类似KPI的目标,衡工量值。又比如对于香港未来的科创人才,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STEM教育,到底香港的STEM教育能否更专业和更紧贴科创人才培养的世界大趋势?我们必须要有所衡量。
制定类似KPI目标衡工量值

又比如香港的职业教育,经过教改之后,一方面看似蓬勃,另一方面其实在基础教育阶段已名存实亡。到底香港的职业教育能否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出路、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不同选择,以切合香港经济对各种人才的需求?总之,不能纯粹有问题就给钱,而是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衡工量值机制去作评估。

古语有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最终能否重塑香港教育的品牌,取决于政府的态度。政府不能再抱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问题就给钱的想法。要令「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我们必须刷新香港特区教育这个金漆招牌,彻底打破有事就增加拨款、减少学生就「缩班杀校」这种过度简化的政策思维模式。我们要大幅度提高香港教育的整体质素,既要留住本地的学生,亦要吸引外来的学生,为香港、为国家培养充足的各类人才,这才是真正的根本长远大计。
邓飞
中学校长
立法会议员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