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同為安老服務開新篇
2022-04-26 00:00香港環境獨特,有百分之四至五的老人選擇在院舍養老,而且比例和人數正急速上升。在第五波疫情裏,我們的安老院舍成為了重災區,印證改革安老院舍服務乃當前急務。
租金貴薪金高 影響私營院舍
雖然林鄭政府任內把投放於安老服務的開支增加了近九成,而且整體服務質素也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是礙於一些制度性的障礙,三個關鍵難題還沒有解決迹象,結果未能真正做到「老有所依」。在二○二二年,政府津助院舍輪候時間還是超過三年,私營安老院的整體質素還是不理想,而家居養老的社區照顧配套還未能讓大部分獨居老人受惠。政府今天應對上述三大難題的策略,跟筆者在二○一二年卸任安老事務委員會成員時的措施比較,似乎沒有太大分別。市民用家是以院舍輪候時間和院舍的質素來衡量安老服務成果,李家超先生既然提出「以結果為目標解決不同問題」的大方向,便必須採納新思維去改革安老服務。
在今時今日的香港,患上認知障礙症或中風而急需入住院舍的長者,由於津助院舍要輪候多年,很多只可以選擇私營院舍。雖然業界已很努力去改善服務,但是礙於香港租金貴薪金高,大部分經營者還是無法扭轉私營院舍環境擠逼和照顧人手不足這兩大不足點。津助院舍可能質素較有保證,但是由於覓地難,以及對員工資歷要求較高,籌備一間院舍往往需要十年以上。看見建造多些津助安老院舍無助燃眉之急,現屆政府大量增購甲一級私營院舍宿位,同時也按「錢跟老人走」的原則研究各種資助。筆者認為這是走對了路,但是成效始終未能到位。歸根究柢,私營院舍投資者要逆着租金貴薪金高去增加有質素的宿位,並不是個簡單的任務。另一方面,由於護理人手不足和環境擠逼,院舍需要把身體狀況轉較差的老人立即送入醫院,形成「一個出院換一個入院」的「旋轉門」現象,為公營醫療製造龐大的壓力。
要大幅地增建高質素的院舍,新一屆政府便必須提升誘因,積極地吸引具實力的商家投資銀髮市場。同時更要彈性地拆牆鬆綁,借助私人市場的靈活性去提供所需的大量高質素宿位。先決條件便是要吸引大型的投資者。現今的私營院舍經營者,絕大多數是中小型企業,雖然不少也做得很出色,但是他們在聘請員工及推廣服務上沒有優勢,也無法跟私營醫療有互動性的聯繫,更遑論抗衡租金貴這個絆腳石。
吸引投資者 引入新思維
要大財團樂於投資安老服務,首先要鼓勵投資者用創意去開闢新領域。比方說,除了傳統院舍,政府可以促進發展商在新項目內加設安老服務元素,如具一條龍配套的服務式住宅或提供護理支援的養老村等。雖然現在政府也有為包括的安老院舍的地產項目提供地價上豁免,但是由於缺乏政府的積極推動,成效並不顯著。另一方面,可以容許大型的私營院舍,在優先僱用本地員工的大前提下,聘請一定數目的外勞。此外,可以鼓勵私人院舍附設具小型醫院設備的「醫療站」,既可治療輕症,也可提供復康及暫託。設施由投資者營運,由區內私家醫生負責醫療,並以公私營醫療協助模式運作。此舉不但可以減少公立醫院的「旋轉門」現象,甚至可以承擔醫管局的老人科的部分工作量。
強化私營安老服務的同時,也要加強監管。雖然,政府會在這方面進一步立法,但是立法的同時也必須提升政府監管能力,做到多落區多巡視。除了要增加人手,也可以授權醫管局的社區老人評估小組、地區上的家庭醫生,以及區議會去協助監察工作。
筆者提出的大部分建議,政府實際上已經有類似的計畫。但是,跟房屋問題一樣,由於官員難以用嶄新思維去突破障礙,儘管多方面投入了很多功夫,結果還是不理想。知道李家超先生深信政府施政必須以解決市民的問題為首位。期望新一屆政府能制定能改善院舍輪候時間和質素的政策,讓辛勞了一生的長者真正得到實惠,分享到發展紅利。
黃以謙
精神科醫生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