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頂尖科研機構 擬落戶新田科技城

2022-04-18 00:00

生產力促進局總裁畢堅文透露,至少有一所世界級外資研究所有意「落戶」新田科技城。
生產力促進局總裁畢堅文透露,至少有一所世界級外資研究所有意「落戶」新田科技城。

(星島日報報道)政府近年對創科措施的着墨增多,去年十月宣布發展北部都會區,銳意打造新田科技城,總樓面面積將等同十六個半科學園,即使政府換屆在即,措施也有望持續。生產力促進局總裁畢堅文接受本報專訪時透露,在政府提出計畫僅約兩個月,即接獲至少有一所外資世界級頂尖研究所接洽,表明有意「落戶」該區。他表示,該外國科研機構看中香港有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和低稅率,盼能利用香港作「跳板」進入大灣區以至全國,他期望政府在疫情過後大力宣傳項目,以免被競爭對手搶走。創科業界建議,政府可以就區內用地的發展權批予合適的科研機構,讓相關機構負責設計及興建,「度身訂造」一個全新的廠房。
國家《十四五規劃網要》奠定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施政報告》更把大批用地撥在科研用途。《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到,當局更有意把新田科技城打造成香港的矽谷,未來將可容納十四萬八千個創科產業職位,成為一個讓創科人才能夠匯聚工作及生活的綜合社區。特首參選人李家超近日也表明,希望延續現屆政府好的政策,例如北部都會區,亦會盡量加快興建房屋的步伐,讓市民不必再等待,意味即使政府即將換屆,「北都」概念也有望持續落實。
籲政府大力宣傳  免被搶走

事實上,「北部都會區」概念去年公布後,旋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生產力促進局總裁畢堅文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有外國科研機構看中香港有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和低稅率,至少有一所世界級科技研究所表示有意進駐「落戶」,有信心陸續有更多同級數機構聯絡,他們放眼內地市場為主,盼能利用香港作「跳板」進入大灣區以至全國。他期望政府在疫情過後大力宣傳項目,以免被競爭對手搶走。

畢堅文透露,有關科研機構希望「得到一個機會」,與內地合作,同時亦心儀區內配套齊全,故率先表態洽進駐,未來需要與生產力促進局合作,再洽談相關細節。至於科技城的定位和落實速度,他認為仍有待各界討論。雖然現時該用地仍為「生地」,但若社會有共識改變用途,相信可加快速度,更提醒:「唔係淨係香港先有北部都會區,全世界都有自己高科技嘅地方,唔能夠落後。」

互聯網專業協會行政總裁林漢威表示,新田科技城的構思出台後,旋即引起創科業界關注,將可吸引世界各地高端製造業進駐。他稱,因應河套區最先發展,規劃上現時已有雛形,若科技公司有意進駐,只能在現有的規劃當中選擇適合的物業。反觀,新田科技城的其他部分,現時在規劃上只處於早期階段,可塑度較高,故建議政府當局及早諮詢業界意見。
倡批地科研機構「度身訂造」

林漢威解釋,由於不同的創科企業,需要的廠房設計亦不同,例如製造疫苗的企業等,需要的廠房空間較大,同時亦需實驗室等,需要的設備較先進,與一般廠房的需求不同。他建議,政府可以就相關用地的發展權批予合適的科研機構,讓相關機構負責設計及興建,「度身訂造」一個全新的廠房。

就新田科技城的吸引力,熟悉本港地產業界發展的戴德梁行大中華區副總裁淘汝鴻解釋,由於政府致力推動整區發展成本港未來的新經濟核心,有助區內產業的發展,當各家公司同時在這區匯聚,則可再進一步推動區內的成長,並強調「不是配套、而是產業發展」,以帶動不同類型的資金進駐,包括外資初創或國內的企業等。

「我哋要做啲擅長嘅嘢,最緊要有規模,可以create impact(創造影響力)」。生產力促進局總裁畢堅文認為,本港八十年代時已積極發展晶片產業,成績於亞洲區更屬名列前茅,多年來累積大批從業員,這批專家至今沒有流失,現時正計畫發展的新田科技城,正正有助本港進一步推動第三代半導體的發展,打造成位於香港的矽谷,進行前期研究及設計,然後再於國內城市大量生產,成為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面積相當於16.5個科學園

資料顯示,新田科技園估計增加的創科用地面積合共可達約一百五十公頃。按可興建的樓面面積估計,其發展規模相當於十三個半科學園,連同興建中的港深創科園,整個新田科技城的總樓面面積可相當於十六個半科學園。

畢堅文表示,本港八十年代時已積極發展晶片產業,成績於亞洲區更屬名列前茅,至今仍匯聚相關人才,可見本港具潛力發展屬高增值新興產業的第三代半導體(又稱新一代半導體)。惟他稱,因應研發第三代半導體,涵蓋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等工序,但本港多年來因應土地不足問題限制了行業發展,故新田科技城未來提供新的用地,正正為業界提供新機遇。

畢堅文稱,本港科研人才匯聚,適合從事一些「量少、款式多的生產」,以突出本港的優點。他舉例指,電話晶片的需求量相當多,因此不適合在港發展,不過穿梭機的晶片則可考慮在港研發,因為穿梭機的數量很少,而講求的技術含量相當高。除第三代半導體外,畢堅文引述《香港再工業化研究》指,本港三大傳統行業,即綠色環保、食品加工和生物醫藥,有潛力和發展空間實踐「再工業化」。
在港研發國內生產產業鏈

就區內未來的發展模式,畢堅文認為,區內可參考矽谷的做法,匯聚企業進行前期設計和試產,再交由較廉價的地方生產。香港可先於下年落成的元朗微電子中心(MEC)試行,部分後期研究可搬至新田或河套區,並到內地或東南亞大量生產;本港亦可在科研上與深港科技新合作區內的城市合作,例如國內數據科技發展相當迅速,因此可以與本港互補。

本港致力發展科技,生產力促進局總裁畢堅文直言,「人才全世界都爭緊」,故現時業界正採取多招吸引人才,當中在新田科技城擬建的人才公寓等,可提供一系列社區配套,吸引外國專才舉家前來居住;同時生產力促進局亦走入學校,與社福機構合作舉辦工作坊,冀讓學生明白「投身工業4.0有出路,不是搵唔到錢」。
「投身工業4.0有出路」

畢堅文指出,根據世界經濟輪壇資料顯示,於二〇二五年,全世界將有十五億個全新的工種,涉及現時尚未出現的新技術,當中包括四大核心科技相關技術(人工智能、區塊鏈、雲端計算以及大數據)。

政府在新田科技城創科發展用地的法定土地用途地帶和批地條款中,提供彈性容許企業興建自用的人才公寓,增強北部都會區對全球創科人才來港工作和定居的吸引力。畢堅文直言,「人才全世界都爭緊」,興建人才公寓,並提供一系列社區配套,包括住宿、學校、醫院等等,能吸引外國專才居住。而新田科技城上游至下游的配套完整,並毗鄰內地,方便未來通關後人才往返,亦可幫助在外國想回流香港的企業。

「工業唔係話整個麵包,一個鐘頭內整好。」畢堅文強調,買機器、尋找廠房和人才,均須按部就班,生產力促進局能從中協助提供技術、培訓人才、申請政府資助等。他表示,逾半獲批的「再工業化」項目均由局方協助申請,提供可行性報告,審視適合在港發展與否等。

畢堅文提到,有公司原在深圳和越南設廠房,但於本港設置該局研發的「貓頭鷹」智能生產後,十四台機械人同時生產五種產品,生產力增約五成,廢料減少;佔地由傳統工業用生產所需的兩萬呎,變成僅需七、八千呎就可運作;亦從三十八個工人大減至七個工程師,突破人才和空間不足的障礙。他笑稱:「年輕人要知道呢啲實際例子,唔係他們想像中無冷氣,很low-tech。」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