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把握國家機遇尋文化產業新方向

2022-04-18 00:00

最為港人熟悉的國家級文化產業是BAT,即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自一五年起,文化產業佔國家的GDP已經超過百分四。回顧歷史,國家發展文化產業的時間並不長,二○○○年公布的第十個五年規劃才正式把文化產業納入國家發展的藍圖,不過短短二十年間,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文化產業發展最大經濟體之一。總結成功經驗,除有賴國家和相關人才的努力外,香港也曾發揮文化中介的角色。

所謂文化產業,最早就是指流行文化。在這裏,我大概毋須重複再講過去香港流行文化的影響力,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幾大類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都跟早期香港作為全球流行文化的大熔爐有關。就以八十年代為例,日本流行音樂帶動了早期粵語流行歌曲的發展;至於動漫,早期香港電視台開台時,無論無綫、佳視和麗的都在播映日本電視動畫。

後來香港人也從日本學會了甚麼是電子遊戲。小時候,大家沉迷過他媽哥池,再之前我們都玩日本的世嘉和美國開發的雅達利電子遊戲機。大家可能不知道,香港是全亞洲最早開發網上遊戲的地區之一。早在二○○一年,香港自行研發,富有香港特色的《馬場大亨》網絡遊戲,曾經風靡一時。現在很多手遊的概念,例如虛擬貨幣、社交功能,以至Sandbox元宇宙賣地、賣房的概念早在《馬場大亨》時已出現。

有一點必須承認的是香港市場太小,香港人或許有「文化」創新意念,但「文化產業」中的「產業」卻沒有因此而孕育出來。看到內地的發展機遇,從填詞作曲人、動畫創作,到遊戲企劃或香港文化人(例如早年《號外》的作家編輯們)等人才,都率先走上內地文化產業發展的道路。如果說八、九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之所以成功,是緣於其不排斥地吸取世界文化精粹的特質;至於國家文化產業在二十年間就高速發展起來,也是在國家改革開放的框架下吸收外來人才、資金、意念、管理所取得的成果。

從企業角度,二○○○年後國家文化政策更開放,容許香港和國外企業成立合資公司發展文化產業。當時香港公司率先夥拍內地公司籌組合資廣告公司,拓展媒體廣告和戶外廣告市場,國際唱片公司也透過香港以合資公司形式開拓內地數碼音樂市場。當年本人手機上的鈴聲就是香港唱片公司新媒體跟中國移動合作的產品。二○○四年,剛好在北京看到英皇娛樂成立藝人培訓學校,他們的創新意念,要比現在國內視頻平台愛奇藝和騰訊視頻的歌手選拔真人秀更早着先機。在遊戲產業方面,我特別有感受,大概二○一三年左右我在北京採訪各大遊戲公司高管,對其中幾位受訪者尤其深刻,他們都是中大校友,這印證香港對推動國家文化產業作出的貢獻。我還記得當年的田野研究,走訪北京鼓樓附近售賣遊戲和PlayStation的店鋪,老闆告訴我很多遊戲和硬件都是透過香港進口。當然,現在已經有了正式銷售渠道,部分遊戲甚至從內地反過來賣到香港!

總結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在產業發展的軌迹上,香港曾經是個獨特的窗口。透過香港,內地文化產業公司吸收了新思維,經過大概二十年的改良、創新和研發,發展出今日揚威海外的創科巨頭。騰訊成為全世界領先的遊戲公司;中國的音樂產業(如TME) 和視頻產業(如bilibili)到美國集資上市;北京字節跳動研發的TikTok更是風靡全球青少年群體的社交平台。由此可見,香港也應該把握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機遇,尋找新的發展。
馮應謙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所長
《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審稿專家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