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經時事分析|遏資助房屋炒風 須保單位流轉

2022-02-21 00:00

置業安居是不少市民的願望,惟官方私宅售價指數已連續十三年上升,就連資助出售房屋,也出現短時間內沽貨大賺的個案。雖然房屋委員會(房委會)今年將資助出售房屋的禁售期大幅延長,打擊旨在短綫圖利的行為,但此舉同時會減慢資助出售房屋的流轉。政府該如何應對相關影響?
政府延資助房屋禁售期止短炒

售價較私樓大幅折讓的資助出售房屋,是不少人的上車「恩物」,故每次推出皆錄得超額認購,在二手市場亦受到追捧,造就禁售期滿後大賺離場的個案。

公屋聯會早前分析十一個一四年後出售的新居屋屋苑,以及兩個「綠置居」屋苑的成交紀錄,發現資助房屋業主將未補地價單位轉售平均賺一倍,居屋單位平均溢價二百五十三萬元,綠置居單位亦達二百零一萬元。 

短時間內轉售獲利的行為,自然被質疑濫用公共資源。特首林鄭月娥去年末表明「房屋只住不炒」,決定由二二年開始出售的資助房屋,收緊轉讓限制。將禁止轉售予綠表或白表買家的時間,由兩年延長至五年;向政府補地價後在公開市場賣出的禁售期,則由十年延長至十五年。房委會在今年一月正式落實新限制。
杜絕短綫獲利  惟礙資助房屋流轉

收緊轉讓限制,無疑可打擊短期獲利行為,但社會不宜期望過高。畢竟資助房屋長期供不應求,符合資格的買家,始終要追逐樓價,方能買得心頭好。政府延長禁售期,甚至可能減少二手資助房屋的供應,進一步刺激樓價。

再者,即使短期獲利的個案消失,但本港樓價長升不跌,願以原價出售單位的資助房屋業主,定必少之又少,業主只會待至轉售期限完結再出售。新措施變相「鎖死」資助房屋二手市場的新供應多三年,減慢其流轉。
助沿置業階梯向上流動

一個健康的房屋市場,應具備完整的置業階梯,各階層的市民可因應個人收入和住屋需要,選擇在置業階梯不同切入點購入住宅,再於經濟能力改善時換樓,沿置業階梯向上流動。

要達到以上願景,讓資助房屋單位在市場上有效流轉,是關鍵之一。故此,政府在收緊居屋和綠置居轉售年期限制的同時,也要探索如何促進單位流轉,例如鼓勵資助房屋業主補地價,換取在公開市場出售,使政府能夠收回部分房屋資助,再投放於公營房屋發展。
補地價金額不菲  業主難一筆過負擔

惟資助房屋業主補地價意欲低迷,二○年只有五百七十二個房委會資助房屋單位補價,宗數較一六年少三成,創五年新低。

補價宗數大幅減少,跟樓價節節上升有關。補地價以市價計算,會隨樓價持續上漲。在二○年,每個資助房屋單位的平均補價金額,便較一六年升四成,達一百六十六萬元。由於補價必須一筆過繳付,在所需金額大幅上漲之下,負擔得起的業主自然不多,窒礙單位流轉。
分期兼封頂  提高補價靈活性

為保持單位流轉,當局在延長禁售期的同時,應考慮提高補價誘因,讓業主按市況及其經濟能力,自行決定補地價的時間及金額比率,以紓緩一次過支付補價所形成的財政負擔。

現時補價金額按市價釐訂,在容許分期補價下,假如補價金額隨樓價在首次補價後愈升愈有,同樣會令業主失去預算,難以把握補地價的時機。就此,當局可設立封頂機制,供業主選擇按批核有關安排時的市值,或是分期補地價時的樓價,計算補價金額,提高機制的靈活性。

舉例來說,一名業主以三成折扣率購入居屋,並計畫分三期每次補一成地價。他首次補價時,其單位市值為五百萬元,並申請補價封頂安排。至進行第二次補地價時,假如其單位樓價升至六百萬元,業主可選擇按批核有關安排時的市值(即五百萬元)補地價,即只需付五十萬元,而非六十萬元,便可成功補價。到第三次補價時,若該單位市值跌至四百五十萬元,業主可選擇以當時市值計算,即只需以四十五萬元補回一成的地價。

為防業主從樓市升值中的差價牟利,有礙公營房屋資源的公平及合理運用,封頂安排應設有期限,業主可於一定時間,例如十年內,自由決定補價時機及金額比率,餘下部分必須以補價時的單位市值計算。

政府推出資助房屋的目的,是協助中低收入市民置業安居,旨在炒賣的行為,當予以打擊。惟政府收緊轉售限制,可能窒礙單位的流轉,不利市民沿置業階梯向上流動。政府應同時容許分期補地價及設立封頂機制,讓有條件轉投私樓市場的業主,及早補回地價。長遠而言,當局亦需透過充足房屋供應,助居住環境欠佳的市民覓得安身之所。
(全文見智經研究中心網頁:www.bauhinia.org)
智經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