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一份來自敦煌的祝福

2022-02-21 00:00

一九八八年,樊錦詩院長(中)與專家團隊考察莫高窟,探討數碼化方案。
一九八八年,樊錦詩院長(中)與專家團隊考察莫高窟,探討數碼化方案。

新春期間,我收到一份來自敦煌的祝福,通過「雲遊敦煌」小程式,迎接瑞獸,迎來一年的守護。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堅守大漠半世紀,保育、推廣敦煌莫高窟,憑藉她堅毅不屈的精神贏得二○一九年「呂志和獎—正能量獎」。以樊院長為首的敦煌研究院團隊,表現出的遠見、堅毅和創意,讓我印象深刻。

一九九二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世界記憶工程」,希望通過數碼化更好地保存世界文化遺產,並讓世界各地的人更廣泛地、公平地接觸到文化遺產。而在這之前,敦煌研究院就已經開始了文物數碼化的探索。一九八○年代,時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副所長的樊錦詩到北京出差,看到工作人員使用電腦,按幾個按鈕圖片就出來了,這給長年埋首文物檔案工作的她帶來很大衝擊。她萌生了要為每個敦煌石窟的彩塑、壁畫建立數碼檔案的念頭。如今回想起來,她直言自己是「想入非非」,要知道當時許多中國老百姓連電腦是甚麼都沒有概念。

不過,樊院長從來不是一個會被困難嚇退的人,從北京回來她就找到甘肅省的相關部門,陳述了有關的想法,並得到支持。拿着撥下來的三十萬經費,她和團隊開始埋頭苦幹。一開始的七、八年並不順利。洞窟是立體的,大至三、四十平方米,並不是拍一張照就能成事,需要多張照片才能拼湊出全像,這需要解決如何掃描成像的問題,也要避免扭曲變形;有的洞窟小至三、四平方米,體積大一點的攝像器材都難以進出。此外,還要面對壁畫、彩塑各種各樣的歲月問題。

雖有氣餒,但樊院長並未放棄。她不斷研究、四處拜訪專家,後來終於找到芝加哥西北大學合作,引進了壁畫數碼化技術,終於做成了二十二個經典洞窟的數碼檔案。精益求精的她並不滿足,二○○六年成立了專門的團隊,繼續鑽研技術,又經過八年的努力,終於把解像度由原來的75DPI提升到300DPI,並數碼化更多的洞窟,創立了「數字敦煌」資料庫。

在保育和推廣敦煌石窟的道路上,樊錦詩與時俱進、永不止步。近年敦煌研究院發揮文藝創意,進一步活化敦煌藝術,讓它走進更多平常人的生活。

疫情初期,他們整理了「數字敦煌」資料庫的內容,推出「雲遊敦煌」小程式,讓網民可以實景漫遊敦煌石窟。

又推出「今日畫語」,用當下流行的「金句」形式,配合石窟壁畫內容,每天給讀者一則身心靈建議, 吸引大家關注敦煌文化。他們推出的《敦煌日曆2022》,精心挑選了三百六十五幅壁畫,讓塵封千年的文化瑰寶在扉頁間重放異彩。這一切一切,都是以樊院長為首的敦煌保育者的努力。正如樊老師所言,他們的使命就是:「讓敦煌藝術走出石窟、走出敦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呂志和獎助理總經理程珍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