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價十年高 糧食危機未紓緩
2022-01-06 00:00(星島日報報道)全球糧食價格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一直上漲,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全球食品價升至十年新高。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FFPI)在2021年11月均值為134.4,按年上漲28.8,突破了2011年7月以來高位。期內,穀物和乳製品增幅最大,糧農組織穀物價格指數均值為141.5,按年升26.6。為何食品價格持續上漲?這些問題在2022年能否紓緩?
疫情以來,全球小麥需求強勁,加上庫存大減,美國小麥期貨價格曾經衝破每英斗8美元大關,創2012年以來新高。北半球旱災是小麥價格急升的主因,其中,美國西部地區由於天氣嚴重乾旱,導致小麥供應量減少。
2020年全球糧食產量減少,因此糧食生產大國如越南、俄羅斯、加拿大等限制糧食出口,以防止國內價格大升。最重要的是,疫情影響全球供應鏈出現緊張,運輸和燃料成本急升、勞動力短缺,加上,糧食供應出現錯配,推升糧食價格。然而,這些問題在2021年並未有解決。
2021年,全球供應鏈緊張格局未改,並因燃料價格持續上漲等因素,糧食的運費成本難免高漲。一些依賴糧食進口的低收入國家或地區首當其衝,面臨糧食危機。
此外,2021年出現拉尼娜天氣現象,多個農產國家頻頻出現極端天氣,不利糧食生產。北美大豆在去年初的種植期遭遇雨雪天氣,其後生長期又遇上高溫乾旱天氣,美大豆期貨價去年5月亦創出2013年新高。而向有「南美糧倉」之稱的巴西去年5月起,不但遭遇旱災,並且出現霜凍,嚴重打擊環球大宗商品的供應。
雖然在2022年,巴西的大豆的種植預期理想,產量本來可望創紀錄,有助壓低大豆價格,但近期天氣持續乾燥,並且該國的部分地區大量降雨,可能影響收成。商品經紀公司StoneX下調巴西大豆產量預測約8%至1.34億噸,並預計巴西的粟米產量將低於去年的1.38億噸紀錄。
分析師預期南美大豆在今年的產量,將繼續受到天氣因素影響,大豆價格於今年中會再升上高位,然後隨產量增加而回落。
至於最大的小麥出口國俄羅斯去年亦遇上天氣乾旱,小麥產量下降。歐盟亦因暴雨等極端天氣,以致小麥及大麥收成大減。在產量顯著減少下,農作物難免漲價。聯合國糧農組織也指出,全球食品價格已漲至十年高位。
2022年食品價格即使不再創新高,也仍會高企,難以大幅回落。研調機構IRI估計,今年上半食品價格上漲5%。美國食品公司億滋國際(Mondelez International)旗下的餅乾、糖果等產品售價已於本月起,加價6%至7%。卡夫亨氏(Kraft Heinz)亦已宣布旗下商品加價,部分加幅達20%。
由於糧食是大宗商品,普遍以美元定價,而多國央行因疫情而採取了寬鬆貨幣政策,尤其是聯儲局大量放水,以及華府推出財政刺激計畫,市場流動性大增,不但資產價格上漲,大宗商品價格也不斷暴漲,其中部分原因是有投資者趁機炒作農產品期貨,以致農產品期貨價格大漲小回。
環球通脹升溫,而食品在通脹率的比重並不輕,因此食品價格高漲,對通脹構成壓力。況且食品屬必需消費品,今年食品價格預期持續高漲,消費者會減少在其他方面的支出來購買糧食,這不利經濟增長前景。
世界農糧組織(FAO)及世界糧食計畫署於2021年已發表報告指,新冠疫情已經成為全球饑荒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見,全球糧食危機已經不但是發展中國家、低收入國家的事,發達國家亦正在面對糧食危機的影響。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