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解讀「共同富裕」之路
2021-10-11 00:00「共同富裕」絕非新詞。早在國家成立初期,毛主席已提出「共同富裕」的理念目標,打算通過生產合作社,使農民逐步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在四十年前的改革開放之初,國家政策設計者亦提出「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後實現共同富裕」。今天,在中華大地上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實現了「讓一部分人先富」之後,中央領導也注意到了「共同富裕」的社會需求,更沒有忘記當初的承諾,故在今年把政策重心做了重要的調整,為開始向「共同富裕」的新百年目標而努力。
橫觀世界,我們不難發現已有不少發達國家,例如,德國、瑞士、澳洲、加拿大等能夠逐漸實現共同富裕的經濟體,這些共同富裕國家的特點是擁有健全的市場經濟體系和比較成熟而全面的社保體系。綜觀歷史,要使一個國家快速的富強起來,最好的途徑就是使各行各業的大小機構有效經營起來,也可說「有效經營」具有「化無為有」、「化小為大」和「化劣為優」的神奇美妙功夫。
然而要擁有如此的功夫,我們可分別以德國的成功和美國的失敗作為借鑒。以德國製造業為例,可以用兩個字來加以說明,一個是專,一個是精。德國有很多中小企業都是該細分市場當中的隱形功臣,他們不求做大做強,只求做精做深,成就了人口不足一億人的德國能擁有二千多個世界知名品牌的堅強供應鏈。德國高端製造業的強大和他們發達且全面的社保體系,完善房地產市場、以及雙向教育體系是分不開的。而美國作為全球的超級大國,擁有發達的市場經濟,獨步全球的創新能力和引領世界的公益、慈善社團組織及公民社會,但至今因極端資本主義制度、有增無減的量化寬鬆政策和過分依賴金融等賺快錢的機器等,使美國貧富懸殊惡化加劇。
在全球大變局以及世界經濟發展模式的不平衡,加上中國人口基數大,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問題不斷加深,使人口結構上在缺乏新鮮的勞工血液補充之情況下,國民造成未富先老的壓力亦愈來愈大,以致實踐和維持共同富裕的路途必崎嶇難行,但筆者對國家執政者充滿着信心,因政策目的是把國家路線由重視發展的基礎上,同時要求更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而中央政府最近已就「共同富裕」目標陸續推出不同針對性相關政策,包括壓制房企,就是讓房價回歸到理性,讓老百姓實現住有所居;改革教育,就是限制校外培訓,鼓勵職業技能培訓,選拔人才多步走。
「共同富裕」絕不是殺雞取卵。「共同富裕」是國家如何做到高質量發展,而不再單純是能否加速GDP增長的問題。「共同富裕」能抑制資金過度投放以防止造成壟斷和投機,能創造出一個更加富有競爭性的市場環境,給更多的初創企業機會,讓國民回歸到高端製造業和高新科技業等的發展軌道。「共同富裕」亦會透過三次分配協調,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令中產階級擴大,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提振新型優質消費以加強暢通國家內循環的長遠經濟發展。以上種種理由,使筆者深信祖國未來老百姓的日子必定會愈來愈富裕!
李鎮強
自由黨副主席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