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經時事分析】發展智慧旅遊 先除四大障礙

2021-10-04 00:00

新冠疫情下,跨境旅遊活動被逼停止,然而,發展旅遊業的步伐卻不應停下,尤其是一些本已落後的範疇,更應趁此機會追上。多年來發展停滯不前的智慧旅遊,正是其中之一。

智慧旅遊是指將先進的數碼技術,如大數據、人工智能(AI)、雲端運算、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和物聯網等,融入旅遊系統,以帶來競爭優勢。

香港近年亦有發展智慧旅遊,例如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在多個旅遊熱點設置高速上網點,旅遊發展局亦於一八年與Sky 100及VR體驗設計公司Timelooper合作,推出「VR時光倒流香港遊」微電影。此外,政府分別於一七及二○年,發表《旅遊業發展藍圖》及《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推進智慧旅遊的發展平台。

不過,即使政府已推出不少措施,但本港在大數據、AI等技術的應用,多年來仍未有重大突破,有必要反思箇中原因。智經早前與三十八位來自旅遊業界、學術界及全港十八區的持份者進行訪談,大致歸納出不利香港發展為智慧旅遊目的地的四大障礙及對策。

障礙一:支援業界措施突中止 技術更新難維持

首先是業界支援欠持續。為鼓勵業界提升資訊科技水平,政府於一六年撥款成立「旅行社資訊科技發展配對基金先導計畫」,資助中小型旅行社利用資訊科技拓展業務,並獲得業界熱烈反響。惟計畫於二○年中停止接受申請,當局並未有繼續注資的打算。

先導計畫突然中止,難免影響中小型旅行社的科技發展,智經認為,當局宜因應資訊科技發展趨勢,深入了解業界應用時之難處,提供持續資金支援,同時就先導計畫的落實成效作出評估,集思廣益,改善計畫。

障礙二:院校缺跨專業學科 落後業界需要

智慧旅遊屬於跨專業的概念,需要具備跨專業學科知識的人才,除了一般的行業知識,還要兼備與行業相關的資訊科技知識,例如航空業專用軟件、旅行社網上報名系統等。但目前本港院校未有設置相關的跨專業學科。

因此,本港院校未來或需與其他學系合作,推出更多有關智慧旅遊的跨學系課程,例如數據科學及大數據分析,同時提供清晰的行業前景,吸引學生投身行業。旅遊業界機構亦可透過企校合作形式舉辦在職培訓,從而回應智慧旅遊發展所需。

障礙三:發展流於基本硬件配套

另一障礙是本港智慧旅遊發展仍停留於建設基本硬件配套。一些智慧旅遊發展較成熟的地方,現時已能混合應用不同的數碼科技於整個旅遊體驗之中。如雲南省政府與騰訊雲開發的智慧旅遊大數據平台共同推出的「一機遊雲南」應用程式,整合了人臉識別、AI、智慧零售等多項技術與功能,並覆蓋近三千個政府部門、三百多個景區等,以滿足旅客的全方位旅遊需求和體驗。

香港當局有必要急起直追,加快促進流動通訊、物聯網及大數據等科技應用,否則當各國重啟關口,爭奪旅客時,本港恐難以與全球競爭。

障礙四:數據開放及收集成效不彰

一個智慧旅遊目的地,需要從硬件配套、政府或組織和旅客方面,收集、分析及處理數據,並將之轉化為具商業價值的旅遊產品及體驗,以提升旅遊業的效率、可持續性及旅客體驗。

但在香港,旅發局網站推介的十五個「實用Apps」,均由第三方開發,內容一般是提供資訊,旅遊實用功能欠奉之餘,亦錯失收集旅客數據的機會。而本港的私營運輸機構基於商業理由,甚少公開數據。至於旅遊景點的營辦機構,雖然部分會就遊客人流或高峰時段等進行統計,卻欠缺實時公開相關資訊的平台,以致效果有限。

要說服各持份者交出數據,困難不容小覷,對私營企業來說,開放數據等同向競爭對手提供資源。但其實共享數據才可創造雙贏。

另一方面,收集數據需要基建配合,例如政府推動的「多功能智慧燈柱」,收集的氣象、空氣質素、道路車流等實時城市數據,可開放予公眾開發更多創新應用。但燈柱使用的藍牙定位器及攝影機,均引發市民的私隱憂慮,間接影響智慧旅遊發展。

面對上述問題,政府應擔當領導和聯繫角色,建立數碼平台,營造有利環境,從而鼓勵私營企業和旅客分享旅遊數據及資訊,包括設法平衡資訊與私隱管理,並藉完善的規管架構,爭取市民和旅客的信心。

隨着數碼科技發展日益發達,發展智慧旅遊成為大勢所趨,惟本港發展明顯落後。本港若要追上其他地方的步伐,需先認清眼前障礙,並從創新技術應用、跨學科人才培育、數據共享與管理,以及協助業界提升競爭力四個層面着手,作出改善。

(全文見智經研究中心網頁:www.bauhinia.org)

智經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