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人人】輸入海外醫生見曙光
2021-09-10 00:00社會近日其中一項熱烈討論的話題定必是輸入海外醫生,我上周接受一電視台訪問談及相關議題,報道播出後都得到不少反響,有人歡迎政府做法,更認為要做更多;但仍有一小撮被保護主義沖昏頭腦的人繼續於鏡頭前重複歪理,包括:所有來港醫生都應考試,以及若執業試不及格的人則欠專業水平,或會出現「醫死人」情況。
第二是執業試問題。執業試只是在保護主義下製造的關卡,如執業試如此重要,為何香港兩所醫學院畢業生毋須考試?原因是當年討論《1995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擔心回歸後英聯邦醫生無法在港執業,反而內地醫生就可來港,故決定要海外醫生考執業試,更稱是為了確保「醫生水平」。但該執業試早年及格率只得約百分之十,近年就約百分之四十。我認識不少四、五十歲本地培訓的資深醫生都指執業試難以及格,情況就如叫一個大學教授考DSE,難道DSE不及格就代表他們不專業嗎?試想像,一個於外國執業多年的心臟科醫生,需要重新考一個醫科生的畢業試,包括婦科知識等,根本是強人所難和不能準確考核其專科知識。我曾經向知名「名醫」提出挑戰,他們可能連考試都不及格,難道他們不專業?
市民不應再被少數醫醫相衞醫生誤導,歪理說一百遍卻變成真話,最可怕的是醫生都信以為真,事實上當年引入毋須考試的英聯邦醫生一直相安無事,數據最具說服力:在一九九〇年至一九九五年間,香港每年引入約二百名非本地培訓醫生,約佔每年新增醫生數目四成二。當時因供應充足,加上海外醫生都要先到公院工作,故公立醫院服務被公認為效率高、服務好,反而當時的私家醫院無人問津。但通過條例後,在醫醫相衞的保護主義下,一九九七年至二〇一八年間,只有約四百五十七名海外受訓醫生獲准在香港執業,僅佔二〇一八年底香港整體醫生供應的百分之三。由以往一年二百位,變成十年才有二百多位醫生來港,可見醫生嚴重短缺。而私家醫生則變成「月球人、星球人」(月薪或周薪過百萬),賺得盆滿鉢滿。
正因醫醫相衞的人阻海外醫生來港,使現時香港醫療水平比起二十年前大為倒退,現在九成人是用公院服務,但基層市民看專科要苦候數十星期到數十個月才被斷症,要接受治療則要繼續等。中產情況更甚,儘管納了稅,但都享用不到應有的醫療服務,又未必能承擔私家醫生高昂費用,到底我們還要忍受多久呢?
下集我將會繼續解說輸入醫生議題。
張宇人
議員,GBS,JP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