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壇】疫情陰霾下的投資新環境

2021-08-06 00:00

自去年自然界一直執行着其人類削減計畫,至今全球兩億人感染SARS-CoV-2,四百萬人因此喪命。就如筆者年前所言(參看二〇年七月「新冠肺炎後的世界新秩序」),至今沒有國家能倖免於難。

國與國之間正競賽建立免疫屏障,但政客們累積政治資本之心過急導致一波三折。在初期因社交隔離初見成效並為疫苗代產國的印度,本年五月在國內需求未滿足時捐贈過百萬劑用以疫苗外交被受質疑,更於疫情高峰不當頒布氧氣分配改革導致四十二萬人供氧不足而死亡。零病例國家如澳洲因過分依賴社交距離措施導致接種率至今只有百分之十八點二遠低於G20水準。歸根於特朗普在權力更替前形成的民意屏障導致紅營州份拖慢接種進度,美國百分之五十二點三接種率落後排名首兩位的英國與加拿大。

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統計,全球約有四十億劑新冠疫苗被接種,撇開成本最少需要六個月達至環球七成五人口第一次接種覆蓋。各國本對始於達佛斯的COVAX計畫抱有共同願景,但筆者只能以叔本華思維判斷各國的rational egoism對疫情發展的影響,也許像烏托邦的公平分配都是偽命題,全球疫苗分配直接影響受助國的長期經濟增長與生產要素,從而可能出現部分疫苗生產國按照雙邊貿易額及外交因素決定疫苗分配的次序和數量。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念為藍圖,中國已無私地向國際社會提供五億劑新冠疫苗佔全球產量一成六。

據BioNTech和Pfizer的研究,疫苗有效率平均每兩個月下降百分之六,這意味已接種人士極可能需每年加種增強劑以產生足量T細胞,故為全球人口建立免疫屏障將是巨大的滾動成本。面對Delta病毒對人類細胞蛋白ACE2的影響而提升感染率,而Lambda變種還在未知領域,筆者認為近日新加坡衞生部長王乙康所提出的防疫政策較為務實;在變種病毒的陰霾下達至群體免疫極可能需九成五接種率,但以獅城為例能達到八成已是極限,故當新冠肺炎致命率等同或低於一般流行病則應逐步降低社交隔離要求以保經濟持續對外開放。

在環球疫情持續多變、供求暫時失衡等態勢下,多國持續保持低利率甚至負利率、量化寬鬆、財政刺激等政策手段,無論是QE或APP將也可能調整其資產續購比例以至換步調整,因大家都很清楚過早退出擴張性政策對經濟所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蕭條時那可怕的通縮區間。在負實際利率下的資本狂歡、所謂PTSD產生的行為金融因素等,市場上絕大部分基本與相對估值都被植入未充分反映COVID較長期影響的可能性參數導致普遍偏高,截至二一年六月MSCI全球指數年回報率達三成九至308.02。最近僅近兩個季度,恒生科技指數最大上下波幅達百分之四十二點九,導致全球規模性崩盤近一萬億美元。面對貝塔係數與尾端風險愈發偏高,專業投資人更應獨立判斷、預判、不斷更新自有資產配置模型跟進震盪並根據市況及時作出主動管理,護盤並憑藉一切手段為客戶資產充分增值。

翁狄燊

國家行政學院(香港)

工商專業同學會

(文章僅屬個人觀點)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