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細菌基因偵測腸癌 中大技術靈敏度達94%
2021-07-29 00:00
由於早期大腸癌可能沒有任何先兆及病徵,大便隱血測試是現行一個較為方便的非入侵性檢測。不過,相關測試靈敏度只有約五成,並有嚴重假陰性的漏洞,且其測試無法預測瘜肉復發,靈敏度只有不足一成,故有復發風險的大腸瘜肉患者仍需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此不但令患者「聞鏡色變」,亦令大腸鏡檢查工作百上加斤,醫療系統不勝負荷。
為更準確檢測出早期大腸癌患者,中大醫學院科研團隊利用了宏基因大數據,識別出一組共四種特定細菌基因(名為M3),以作出非入侵性的大腸癌檢測。團隊分析逾一千一百名研究參加者的糞便樣本,當中包括大腸癌或大腸瘜肉患者。結果顯示,相關細菌基因M3識別大腸癌患者的靈敏度高達九成四,可媲美大腸鏡。
另外,研究團隊亦進一步將技術擴展至偵測大腸瘜肉復發,跟進二百多名曾在五年內切除大腸瘜肉的人士,發現有瘜肉復發的患者的糞便樣本相關細菌基因M3水平較沒有復發的患者高。結果證實,其偵測大腸瘜肉復發的靈敏度超過九成,解決了現時大便隱血測試未能有效偵測瘜肉復發的局限,亦能更精準找出需接受大腸鏡檢查的高危患者,減少「非必要」的入侵性檢查所產生的潛在風險。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補充,團隊曾偵測到的瘜肉介乎五毫米至三十毫米。
她續指,新測試為非入侵性,加上毋須預先清理腸道且可在家中收集小量糞便。市民可在家中採集少量糞便樣本到醫院實驗室,四小時內則可取得結果。不過,正服用抗生素的市民則不適合接受測試,因抗生素或影響糞便細菌組合,需在完成療程後數周方可接受測試。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則表示,細菌基因測試現已可供市民使用,市民可因應風險和需要聯絡家庭醫生選擇測試。他對未來普及使用此測試審慎樂觀,因其成本遠較大腸鏡低,而團隊亦將積極與政府相關部門商討,將測試納入大腸癌篩查計畫。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