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創造智慧環境 實現「碳中和」

2021-07-29 00:00

根據哈佛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全球每年死於空氣污染的人數高達八百萬,世界衞生組織於一六年發表的一份報告更指出,全球有九成人口生活在空氣污染超標的地方,當中以中國、東南亞區域和西太平洋區域最為嚴重,情況令人非常憂慮。

有海外環保組織去年便發表報告指出,由燃燒化石燃料引起的空氣污染,涉及經濟損失估計二點九兆美元,約佔全球的本地生產總值GDP 總值的百分之三點三。報告又發現,全球有四萬名兒童活不到五歲,原因是長期生活於PM 2.5微粒含量極高之污染空氣中所致。而且,汽車、發電廠和工廠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的二氧化氮會增加中風、心臟病、肺癌和哮喘的風險,全球約有一千六百萬名兒童因空氣污染而患上哮喘,每年有近四百萬兒童的哮喘新症。

要改善空氣污染這個逼在眉睫的問題,除必須全民參與外,配合創新科技更可以事半功倍。近年來,物聯網技術日漸成熟,能打造一個全方位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大大提高環境監測和預警能力,有助達成節能減排、生態保育等長遠目標,是應對環境污染必不可少的技術。

中國早於〇五年公布《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辦法》,促成了物聯網技術在環保領域上的應用。其中一個環保物聯網應用示範項目—無錫環境監控物聯網應用示範工程已於一五年正式開展建設。該市的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測系統聯網企業已從一九年的一百二十四家,增至二〇年的五百零七家,各重點污染源企業的排放口設有自動監測設備,自動把收集得來的實時數據傳送到無錫市生態環境局,以便進行數據的綜合分析、實時通報,以及遠程反控等工作,務求達致更全面的自動監測網絡。無錫市貫徹實行「物聯網+環保」的策略,生態環境有明顯改善,空氣質量達優良水平的日數有逾八成,已成為江蘇省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的城市之一。

台灣自一七年起逐步建構全國空氣品質感測物聯網,以大數據分析進行環境稽查工作,並同時向市民提供實時實地的空氣監測資訊。目前,當地已在不同地區建設了八千三百個空氣污染感測器,感測器可收集包含細懸浮微粒、臭氧、二氧化氮及一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數據,透過感測數據分析平台提供各項自動分析,已成功檢控罰款逾新台幣七千萬元(約二千萬港元),並追繳空氣污染費高達四億元新台幣(約一點一億港元) 。在全方位的空氣品質監測下,台灣空氣中的懸浮微粒(PM2.5)有明顯下降,從一五年每立方米二十二微克下降至二〇年的十五微克水平。

香港的空氣污染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去年《施政報告》中,特首提出將致力爭取於二〇五〇年前達致「碳中和」,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最近,政府便公布了全新的《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35》,定下更進取目標,務求在二〇三五年前,令香港的空氣質素可媲美國際宜居城市的水平,當中喜見提及以嶄新技術監測空氣質素,向公眾發放更詳盡的空氣質素資訊,並共同制訂區域空氣污染物減排目標,以加強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空氣污染研究及監測工作。

我期望在新藍圖下當局有更積極的方案,運用智能科技為香港創造智慧環境,加強收集實時的環境數據,以助制訂有效的環境政策,成就香港實現「碳中和」的願景。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

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

建築學院客席教授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