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工商地倡建「家居辦公室」
2021-05-20 00:00
疫情為社會帶來契機,檢視土地規劃上的不足,規劃師學會就此成立工作小組,早前向政府提交立場書,向政府提出一系列優化建議。規劃師學會副會長盧惠明在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疫情改變全球工作模式,「在家工作」已被視為可行及可取的方案,料未來在5G技術發展的配合下,會進一步成為發展趨勢,「聽到有一些大公司,如IT行業,即使在疫情結束後,也不打算改回原有工作模式,將在家工作標準化,可能只是每星期返公司一至兩日,變相可以節省一些寫字樓空間。」
他指出,雖然社會正朝向這趨勢發展,惟土地規劃尚未配合,「主流模式仍是返工要去寫字樓,放工返屋企,中間要交通」,故工作小組早前向當局倡議引入全新土地用途類別,讓劃入有關範圍的每個單位,可同時用作日常生活和工作,希望透過規劃手段,引入較具彈性的混合土地用途,便利市民在家工作。
學會指出,在現行規劃機制之下,雖然也有混合土地用途,惟住宅和寫字樓/商業用途之間,也會有某個程度的垂直或橫向分隔,而最新建議的土地用途類別,則是希望可容許每個單位也能作混合用途,為市民締造合適的「家居辦公室」環境。盧惠明承認,需要考慮「兼容」問題,以及小心考慮土地所容許的「工作」元素,需要排除一些具滋擾性或污染性用途,以及會引入日常訪客的商鋪用途。
學會建議選取一些商業或工業地區的邊緣位置試行,因重建或改造一些工業或寫字樓樓宇成為「家居辦公室」單位,既有助增加住宅單位的供應,也不會導致工作機會流失。現時有不少人在工廈內工作,也同時在單位內留宿,他坦言:「這些行為已經出現了,那你如何去回應呢?」學會亦提出,於未來數年陸續開拓的新界新發展區內,預留位置合適的土地作混合用途,透過增加「家居辦公室」的供應,減少市民日後長途跋涉上班的需要,以間接紓緩交通的壓力。
他認為,混合發展模式的機制其實早已存在,問題是能如何利用,配合社會發展轉型,「傳統所用的規劃方式,對於住宅大廈的管制很緊,商業就商業,不可住人,做住宅的就不會預你返工,但這個概念可能要打破,不再只做垂直的土地管制,讓住宅和一些非住宅用途可以融入在一起。」
惟學會理解到,引入新的土地用途類別,需時進行可行性研究,以及經過法定規劃程序始能落實。盧惠明指,為了可以在短期內迎合遙距工作的新常態,可探討在一些將來落成的屋苑內,例如會所部分,增設一些共享工作空間。他舉例說:「倘若家中環境不夠,會所能否提供空間或會議室,可便利他們參與網上會議。」據他了解,個別私人發展商也曾就此進行研究,並會調節未來的會所設計,或會成為項目日後的賣點。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