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何不食肉糜?

2021-05-20 00:00

中學時期唸過一個歷史故事,晉朝晉惠帝在位期間,民間爆發饑荒,當大臣向晉惠帝報告民間「無米又無菜」,有很多人餓死時,晉惠帝就反問:「何不食肉糜?」即是為何不食「免治肉粥」!可以說是古代管治者中「堅離地」的經典人辦,成為千年笑話!

今日的香港,經過兩年的社會暴亂和疫情的雙重打擊,經濟被「打殘」了、失業率高企,凍薪裁員時有聽聞,樓價卻不跌反升,近日疫情第四波稍緩,樓價由一度微調再度飆升,荃灣某近兩年落成的私樓區,約五百呎的單位近日漲價近一百萬,平均叫價升至一千一百萬。另一邊廂,最近輪候公屋上樓的年期又再增加至五點八年!

對於市民「上樓難」的困境,本屆政府的答案是「明日大嶼」,一個要等十五至二十年才有第一批單位落成的填海造地計畫。近日,前特首梁振英提出以郊野公園邊陲地興建二萬個售價三百萬元的五百平方呎單位,引起社會熱議,一時間令中下層市民再燃起較短期內上樓的希望;然而,日前特首林鄭月娥回應記者提問時,則表示有人喜歡「揼石仔」,逐塊逐塊土地去研究,但「本屆政府,覺得要為長遠謀劃、必須要開拓新土地」。

筆者首先要戴一個「頭盔」,本人絕對贊成為保障長遠房屋供應必須要大規模造地,包括填海、開發新發展區,所以「明日大嶼」仍是要繼續做下去,但覓地建屋,絕不能只看「遠」的而不顧「近」的,而政府亦應嘗試突破條條框框,以嶄新方式在短、中、長期增加供應。

事實上,市民的住屋需要已到了燃眉之急的階段。朋友的親人有一對新婚的青年教師夫婦,二人月入至少共六萬元,依然追不上樓價增幅,付不起首期,上樓無望,結果要蝸居於劏房。另一對新婚夫婦,同樣是高學歷、專業人士,畢業數年,成婚時仍未儲夠首期,租金又高昂,最後寧願各自回歸「娘家」,待假期才相聚。當房屋短缺的問題,已禍延至小中產甚至中產專業人士,社會大眾的不滿情緒、憤怒、甚或不穩定的因子已瀕臨爆煲,有擔當、有智慧的管治者好應該抓緊時間,「成熟一項推出一項」,而不是叫市民一等再等,叫大家「何不等填海造地」?

政壇高人分析,根據智庫機構的數據,本年度的私樓供應量約為一萬三千個,比起一七至一八年度「熟地」供應高峰時的二萬五千五百個,只得一半,預計未來十年私樓年均落成量只有一萬三千五百個單位。但翻查資料,上屆政府任內五年,公營房屋、私樓建屋量達十二萬五千九百間,換屆前已預留土地給未來幾年建屋,以一七年年中開始計算,之後五年公營房屋預計建屋量為九萬四千六百間;至於一七年年中之後的三至四年的私樓供應量,則預計達九萬六千間。換句話說,上屆政府積極有為追落後,已經令本屆政府上任時手上握着一手好牌,但反而搞完一輪「大辯論」之後卻又再落後,即是短、中期供應幾乎是交白卷?並把可以在短期內增加數以萬計單位的郊野公園邊陲地選項剔除,而所謂的「長遠謀劃」會否淪為「掩眼法」甚或「拖字訣」?

大嶼山填海造地計畫將歷時最少三屆甚至四屆政府,中間又會有甚麼變數?今天為了上樓,節衣縮食,連「肉糜」也不能多吃的小市民和他們的孩子,會否又要望穿秋水?

原姿晴

前傳媒人,現任職顧問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