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市民困苦 動用郊園邊陲有理

2021-05-19 00:00

前特首梁振英重提動用郊野公園邊陲部分土地建居屋,引起廣泛討論,現屆特首林鄭月娥昨回應說,每屆政府的策略不同,應看最終成效,而政府每次改變這類土地的用途,都會有市民反對。她這段說話,引起一連串問題:梁振英的建議對解決土地短缺問題是否有效?如果「是」,她為何否定?是否因為有市民反對,就不敢觸碰?她若抱這避難的施政心態,能否真正解決問題,紓解市民的困苦?事實說明,過去幾年政府覓地無方,增建房屋無計,正是因為政府處處「走精面」,不敢逆反對意見闖難關,令民生難題曠日持久,走不出困局。

稍動部分地 百萬人可安居

若論「成效」,動用郊野公園邊陲地建居屋,無疑是一個有效而可行的方法,比起現屆特首所說的「為長遠謀劃,開拓新土地」,更快捷,也更實用,不會淪為紙上空言,最終得個「講」字。

以梁振英提出的大欖郊野公園邊陲地為例,因為無人居住,不用遷徙,而生態價值不高,對環境影響小,只要政府有決心衝過政治障礙,就可在短時間造出土地,興建大批居屋。

由於不涉及賠償和填海等費用,開發成本也較低,有測量師就估計,每伙造價約五十萬元,比新界東北發展區的每伙造價低很多。從成本效益的角度,這方案十分划算,現屆政府無理由一開始就「閂後門」,不屑一顧。

特首指政府每次提出改變郊野公園或休憩空間的用途,都會令享用的市民反對,意即她要考慮民意,不會打這類土地主意。這說法表面上很動聽,但看深一層,卻存在幾個問題:首先,不要說今次提出的只是邊陲地,即使是郊野公園土地,所佔面積極廣,達全港土地四成,部分既無人居,遊人也甚少,若劃出來建造公屋,就可讓數十萬劏房戶得以安居,政府無理由因為一些過分執着於保育的反對意見,就碰也不敢碰,眼巴巴看着他們無了期受苦。

此外,一個為民解困的政府,在考慮動用郊野公園土地問題時,應精準地在郊遊與住屋之間取得平衡,不能因為部分人反對,就一成不變,對大量基層市民的住屋需求全不理會。

害怕惹反對 捨棄增地上策

現屆特首特別提及「市民反對」,反映了她的施政心態,就是害怕引起反彈,特別是利益集團與環保組織的挑戰,擔心會變「醜人」,失去民望。這可解釋二〇一八年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否決在郊野公園邊陲地建屋,她隨即叫停有關研究,對建議判處「極刑」,這與她今天抗拒梁振英的方案,是同一原因。

問題是,現屆政府能否提出更有效的方法?如果有,為何土地供應一直停滯不前,房屋供應不增反減,以致樓價不斷飆升,輪候公屋的人龍愈來愈長?特首在反駁別人建議之餘,應就這些問題給公眾一個合理交代。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