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論壇】疫情之下「走塑」仍要走下去
2021-05-14 00:00疫情至今已一年多的時間,由於限聚令和多次禁止食肆堂食措施,購買外賣餐成為不少市民的「新常態」,大量外賣器皿和即棄餐具因而被丟棄,嚴重加速堆填區飽和,使原本已踏出一步的「走塑」之路重回起點。
然而去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走塑」變成「走數」。由於限制堂食的人數和時間,加上各種購買外賣的流動應用程式如雨後春筍湧現,以外賣解決三餐是不少人的選擇。不少人取得外賣時,內裏已包含各種各樣的即棄餐具。另一方面,很多鄉郊行山熱點附近的食肆,由於人流暴增,不少經營者都改為使用即棄品。使用即棄餐具和器皿,在餐後可直接丟棄,經營者可以減少清洗的麻煩與人工支出,也能加快人流;對消費者而言,則免卻帶備和清洗自攜餐具的麻煩,感覺也似乎較使用公共餐具衞生。但鄉郊地區回收設施不足,經營者也不會將即棄餐具清洗回收,結果這些即棄餐具只會送往堆填區,或在鄉郊被風吹到四散於自然環境之中。
每次幾件即棄餐具和飲管,似乎對環境的影響微不足道。但以香港總人口計算,整體丟棄量卻相當可觀。以塑膠飲管為例,過去有調查指香港每人每星期平均使用四點三一支塑膠飲管,全港一年丟棄約十點八億支!根據環保署的數據,一九年開展「走塑」運動後,每日平均丟棄的塑膠及發泡膠餐具為二百公噸,較一八年下降十公噸,然而仍較一五年有記錄以來多一成二。雖然政府未發表二○年的相關數據,但多個不同的環保團體調查均推算,疫情至今即棄餐具丟棄的數量有可能增加五成至兩倍。
要減少塑膠垃圾的遺害,不少人選擇回收。政府亦於三區開展塑膠回收先導計畫,增加可回收塑膠的種類。然而回收過程始終耗用能源,而且破碎後的微塑膠容易流出污染環境,所以由源頭減少才是最佳的方法。為了減少耗用即棄餐具,不少個人或組織推出「裸買」活動,鼓勵市民自備或租借餐具,包括在著名小食勝地長洲和葵涌廣場推行「裸買」。但一時熱潮過後,垃圾桶又再次裝滿一桶桶的即棄餐具。「裸買」活動成效不彰,不但反映有關宣傳和教育不足,亦顯示單靠市民的環保意識要達致「全民走塑」非常困難。雪上加霜的是,因疫情關係,外賣使用即棄餐具已成不少人的日常。可以預見,疫情過後要重新培養食肆和市民的「走塑」風氣和自備餐具,將會是一大挑戰。
要將「走塑」走下去,我們需要有更強的誘因,或就一次性塑膠進行徵費才有望減少塑膠垃圾的產生。其實自○九年開始逐步推行膠袋收費後,市民多自備購物袋,膠袋的棄置量曾明顯減少,然而一八年的數據卻顯示膠袋丟棄量有所反彈,似乎市民對現時膠袋徵費已習以為常。政府有必要就膠袋徵費的費用再進行檢討,並盡快通過垃圾徵費的條例,更可仿效外地一次性塑膠產品的生產者責任制,相信會更有效減少香港的塑膠垃圾。
鍾翠珊(綠色力量教育及項目經理)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