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料推高電費 不符成本效益

2021-04-26 00:00

(星島日報報道)政府二○一七年提出《氣候行動藍圖2030+》,二○五○年達至碳中和。兩電近年發展可再生能源,不過藍圖早已指出,中電和港燈計畫興建的風力發電場合共一百億元,但只佔本港總耗電量不足百分之一點五,直言風力發電遠貴於天然氣。有專家指,本港離岸風速不算高,其發電量佔整體耗電量極低,認為只會為兩電再有機會賺盡百分之八的准許回報,電費勢必推高,對市民來講,不合成本效益。

按照藍圖,至二○三○年的可再生能源只佔本港百分之三至四的電力。除了中電,港燈○六年亦有全港首支發電容量八百千瓦的「南丫風采發電站」,早年環評計畫在南丫島西南海面興建發電量約一百兆瓦的海上風電場,預計每年產逾一億七千五百萬度電,至今仍未推行。港燈表示,將持續與政府磋商,研究風電在香港的技術可行性及應用。

現時中電燃料組合,一半是天然氣,三分一是核電,燃煤佔一成多,只有少量轉廢為能。中電發言人坦言,中電海上風場總發電容量為二百五十五兆瓦,發電量只佔中電百分之二至三,確是貴過化石燃料,不過風場可取代淘汰的燃煤機組,至二○五○年新建的燃氣機組亦到期退役,他形容「要多條腿走路,本港不可沒有自己的可再生能源。」

中電一一年提出興建四十至六十七支,每支三兆瓦的風機,當時造價每台八千萬至一億元,總成本五十億至七十億元,會推高電費百分之二。十年後的今日,中電說,現階段未招標,視乎採用的風機效能,未能評估造價及對電價影響,但認為「不是對電價不可接受的水平」。

以現時國際間的風力發電成本為每瓦三千八百美元,以中電風場總發電二百五十五兆瓦,推算總成本相當於七十五億港元。有關資本投資,以百分之八的准許回報計算,中電可賺六億元。以中電去年售電量三百四十億度電攤分計算,每度電會貴了一點七仙。以現時每度電一百二十一點八仙計算,電費會加價百分之一點四。 有專家指出,其他地區一般風速每秒十米,本港風速平均只有每秒六米,規模細,投資貴,效益不高。不過綠色力量總監鄭睦奇指,可再生能源的代價是較昂貴,但長遠亦要計及碳排放引致氣候變化的社會成本,兩者之間要作出取捨及平衡。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