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論壇】政府有心提高回收率嗎?
2021-04-23 00:00一眾環團多年前已倡議「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畫」(下稱「膠樽生產者責任制」),社會大眾亦苦候已久,直至上月環保署終展開公眾諮詢,但竟然只交出「每回收一個膠樽,市民獲回贈一毫」的建議,一毫子所帶來的誘因極低,難以吸引大眾回收膠樽;於國際間已行之有效的「按樽制」更不見蹤影,實在令人失望。環保署本該反思以往回收政策「不夠落地」,以致回收率長年低迷的教訓,但卻一而再推出虛有其表的回收措施。筆者建議政府懸崖勒馬,在諮詢文件「煮成熟飯」前,認真聆聽民意,改成貼地又有說服力的方案。
有人說在經濟低迷下,回贈一毫子可能也吸引一小撮人回收,聊勝於無。但事實上,推行此回收政策需要不少公帑支出,例如行政成本、設置回收機等;若硬推明知成效不彰的政策,豈不是白花了納稅人的金錢?香港財赤已創新高,當局應三思,把公帑用得其所,花在有效改善回收率的措施上。
其實國際間早有行之有效的膠樽按樽制,貨品售價已包含膠樽的按金,按金水平則約為港幣一元,可以鼓勵市民回收,例如已推行按樽制的德國、丹麥及澳洲等,回收率起碼近七成。
「按樽制」與「回贈制」驟看相似,也是市民交還膠樽,便可換取金錢回饋,但背後意義卻大大不同。「按樽制」是先付款,即消費者購買產品時,已為產品的包裝,甚或之後生產的垃圾付費,需要回收才能取回金錢,真正符合污者自付的原則。反之,政府推廣的「回贈制」則是消費者若回收會獲得額外獎勵,但不回收也沒有懲罰可言,變相把消費者應有的責任淡化,最終很可能回收率只會持續處於低水平。
香港回收率持續偏低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單計一九年,便有逾十五億個飲品膠樽被棄置,即平均每個香港人掉棄了二百多個膠樽,但回收率卻只有百分之零點五。換句說話,每二百個膠樽只有一個被回收。此外,膠樽垃圾只屬冰山一角,香港每年還棄置近四億個紙包飲品包裝。除了膠樽,政府亦應將其他即棄包裝納入規管。
在致力改善回收政策的同時,亦不能忽視源頭減廢的進度。只有政府同時定立減少整體即棄包裝的長線目標及推行政策,推動大型超市減少使用即棄包裝,並推廣可重用包裝及銷售模式,才能真正減少塑膠棄置量,紓緩塑膠污染問題。
譚穎琳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