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給香港青年力爭上游的機會
2021-04-20 00:00常言道「知識改變命運」,古人又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此般至理名言過去的確鼓勵無數人,也成就了不少脫貧致富的佳話。然而一場新冠疫情橫空而來,高速推動科技發展的巨輪。全球的債務危機、社會環境的轉變,莘莘學子尚未踏出校門已經要面對「赤字」人生。
是年輕人不夠努力,未有洞察先機,隨機應變嗎?
這非能一概而論,尤其大部分「高學歷」年輕人並非沒有投放金錢和努力去裝備自己,他們並非完全「被動」。只是社會的上流階梯較窄,除了經濟因素,社會產業仍欠缺多元化,未能為勞動市場提供更多種類或高階級職位。首先,在這個「無限可能」的時代,社會或有必要調整「學位」等於「成就」的謬誤。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社會須加強對新興產業的認受性,及創新技術的培訓機會。就以幾年前興起的電競產業為例,早期香港社會的接納程度仍比內地及外國低,直至大專院校開啟相關專業課程,電競更正式被納入二〇二二杭州亞運的「智力項目」,其發展潛力及專業程度不容小覷。
對於家庭經濟緊絀、缺乏資源的年輕人,社會應為他們提供更多支援,給他們一個平等機會去融入社會和開拓眼界。公營或商業機構可考慮與社福機構設立師友計畫,或開放更多實習崗位。百花齊放,加強社會的機構性流動,也能紓緩跨代貧窮的問題。
世界對創新產業趨之若鶩,對創新型人才不斷渴求,正好為年輕人開闢了一條力爭上游的新路徑。社會須建立一個無階級的創業環境,為低收入一群提供更多彈性機會,透過初創企業孵化計畫、小型企業資助、共享工作環境鼓勵創業,打破低收入者只能從事低技術工作的困局。政府於去年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出「藝術及體育發展基金」、「創新及科技基金」和「電影發展基金」等措施,支援從事藝術和創意產業的年輕人,同時為傳統產業發展注入創新元素。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交流往來日漸頻繁,愈來愈多港資企業進駐,粵港澳青年的交流合作有助推動發展。適應力較強的新一代青年,不妨轉守為攻,主動出擊。除了政府推行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畫」、「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基地體驗資助計畫」,社會上也陸續開設跨境業務相關的專業培訓及課程、青年考察團等,讓年輕人加深認識大灣區的就業環境和生活配套,發掘更長遠的路。
改善青年貧窮問題,將有利社會長遠穩定和諧發展,減輕長者的經濟負擔。疫境下,年輕人不用對未來失去信心,所謂「有危便有機」,機會可以創造,但機會不會等人,要及時把握。不過,香港人一向反應快,而且靈活變通,成事在人,我相信青年人將為我們帶來一番新景象。
楊政龍
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
香港青年聯會副主席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