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理浩復康院「機械腳」重燃生命

2021-04-05 00:00

(星島日報報道)「我們看似很微不足道,對他們來說已跨了一大步。」世事無常,誰會想過一覺醒來再站起來已很奢侈。香港每年約二百宗創傷性脊髓損傷新增個案,損傷後患者生理及心理均受重挫如走進「世界未日」。麥理浩復康院脊髓損傷復康團隊多年傾盡心力為病人重燃希望,開創先河引入「機械腳」,助其重新步入社會,「當站立的一刻,他們會即時哭出來,為他們堅持及奮鬥很值得。」

一次南韓自駕遊時發生車禍,三十二歲的Connie從此失去活動能力。她前年七月回港治療,當時全身癱瘓,須插喉且不能說話,大小便亦有困難。團隊隨即為其植入橫膈膜起搏器,以微創手術方法令橫膈膜重新郁動,毋須再接駁呼吸機。

走上復康漫漫長路,Connie一直相信可好轉,終相隔一年多後在「機械腳」的輔助下重新站立。她憶述,當時自己很緊張,害怕失平衡,「太久沒有行路,要很信任部機及治療師」,雖然下半身可放鬆讓機器帶領走路,但腰及頸仍要用力支撐身體,「是很累、標晒冷汗」。最終在她努力下,用了約四分鐘步行約四十步,「覺得很有希望,終於行得到。」

香港每年約二百宗創傷性脊髓損傷新增個案,麥理浩復康院一級物理治療師黃方怡表示,病人以往只可透過治療師的攙扶下走路,訓練時間不長。現時即使患者只有兩成力站立,「機械腳」可幫助他們八成,故病人使用後有很大進步,「由一開始行不到,到後來只要有人扶可行二十至三十米。」瑪麗醫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副顧問醫生高日藍補充,自從二○一八年引入機器後有近八十人使用,病人可更早訓練行路,減少肌肉萎縮,加上「機械腳」可分析病人的步姿,得知患者用力情況。

團隊除生理上極力協助病人復康,亦在心理上提供支援,包括協助病人參與藝術治療,讓全癱的病人可透過眼睛及頭部繪出一幅幅佳作。團隊去年榮獲總部頒授「傑出團隊獎」,以表揚貢獻,「只要病人有少少進步,大家都很開心,是整個團隊一起才可以做到的成果。」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