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改革方向正確 有利學生鬆綁

2021-02-03 00:00

教育局昨天發表優化高中四個核心科目的諮詢文件,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議,其中以通識科的優化最受注目,主要改變有三:一是公開考試只設「達標」與「不達標」,減低考試壓力;二是重整課程內容,由六大單元改為三個主題,取消「獨立專題探究」,從而釋放一百小時課時;三是有關香港、國家與世界的課題,有更具體的學習重點,加上設教科書,有助鞏固學生的知識。這些建議如果落實,學生可從過往繁重而不着邊際的學習中「鬆綁」,既可吸收實在知識,又可多選修如科學等科目,為升學打好基礎,從培育學生的角度看,方向是正確的。

課程不着邊際 學生壓力巨大

通識科設立的原意,是加強學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對香港、國家與全球化的認識,但因過於「理想化」,大家都望得太高,沒有實在地考慮學習與考試上的具體問題,以致推行後出現種種弊病,也令學生承受着巨大壓力。

先說考試,通識科是必修必考科,設有評級,因為這科關乎能否升讀大學,學校和學生都對此極重視,然而一直有意見認為,通識科沒有教科書的具體教材,考試難以評級,加上近年試題偏重政治,分數帶主觀成分,早為人所詬病。教育局建議以後公開試只設「達標」與「不達標」,就是針對這問題,減少不公平情況,相信可令學生的考試壓力大減。

在課題方面,現在通識科有六大範疇,涵蓋面極廣,內容漫無邊際,沒有清晰的範圍,學生只能在浩如煙海的新聞資訊中探索,往往欠缺重點,學習十分吃力,加上要應付近乎大學研究項目的「獨立專題探究」(IES),耗費的時間極多,知識基礎卻又未必能打穩,就如走在浮沙上,得不到紮實的學習成果。

教育局建議將通識科重整為三個主題,內容比以往具體,聚焦於「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以及互聯的當代世界,當中涉及憲制、法治、國家安全、國民概念、國家發展政策與港關係等,教材內容實在得多,故學習亦可更扼要精簡,估計可釋出一百小時課時。

減課時增選修 打好升大基礎

學生在通識科與其他核心科的課時縮減,就可以多選修其他科目,如與科技相關的學科等,為將來升大學打下更穩固基礎。其實很多教育界人士早就認為應這樣做,例如前港大校長徐立之一直提倡增加科學選修科,只因受到通識科束縛,沒法實行。

今次優化方案的重點之一,是設立經教育局審議的教科書書目,正如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所言,教科書可更有系統地提供教學材料。過往由於教材沒有規範,除了學習不着邊際,個別有政治立場的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跟隨其政治思想,日後有了課程重點及相關教科書後,相信這問題可以改善。

任何課程改革,都應以學生為本,如果優化通識科可令學生鬆綁,有助其鞏固知識基礎,取得更佳的學習成果,教育界與公眾應該支持。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