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炎症性腸病 十年暴增30倍

2021-01-29 00:00

(星島日報報道)炎症性腸病在全球的病例正急劇上升,本港新症亦在十年間增加三十倍。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近期研究發現,市民進食含有大量添加劑的食品如雪糕、蛋糕、餅乾及花生醬等,除了傷害腸道,亦會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有機會引致炎症性腸病。研究團隊正積極開發改善腸道微生態失衡的新療法,以增加患者康復和病情紓緩的機會。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將聯同二十九個新興工業國家展開一項全球研究計畫,了解全球各地炎症性腸病流行病學的最新情況,希望能消除炎症性腸病的環境風險因素,從而降低發病率,並為各國政府提供指引,及早制訂醫療策略。計畫獲美國赫爾姆斯利慈善基金資助一千五百五十萬元。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黃秀娟表示,全球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急劇增加,香港的情況更令人憂慮。根據二〇一〇年的數據,本港的新增病例比二〇〇〇年增加三十倍,相信未來新症會不斷增加。

黃秀娟指,團隊近期研究發現,攝入食物添加劑可以引致腸道發炎,雪糕、蛋糕、餅乾及花生醬等食品含有大量添加劑,不僅傷害腸道,亦可以令腸道微生態菌群產生變化,促進壞菌生長及抑制益菌生長,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有機會引致炎症性腸病。研究團隊正積極開發改善腸道微生態失衡的新療法,以增加患者康復和病情紓緩的機會。

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麥詠欣表示,本港接近四成人有中等至嚴重腸道微生態失衡問題。炎性症腸病包含克隆氏及潰瘍性結腸炎等慢性病,令腸發炎、肚瀉及大便有血等,可以終身影響病人。她說,如果患者不及時治療,或會出現濃腫、腸道收窄等不同併發症,增手術風險。

另外,克隆氏症患者常見於年幼或青少年時期發病,引致消化道發炎及潰爛。症狀包括腹瀉、腹痛、大便帶血和黏液,症狀會伴隨一生,患者需要長期服藥,嚴重者更需要接受腸道手術。現時克隆氏症治療成果未如理想,然而此病在全球愈來愈普遍,團隊希望通過調整腸道微生態失衡以改善患者的醫療成效。

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引發炎症性腸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醫學界已發現克隆氏症患者的腸道菌群與一般人不同,患者腸道的益菌數量和多樣性較少。最近,研究團隊亦發現克隆氏症患者年幼時較一般人更常進食過量加工食品,或因此引致患病。克隆氏症患者如近期攝入較多的食物添加劑,亦有機會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引致腸道持續發炎。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