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立德鼓勵業界 對外對內拓商機
2021-01-17 00:00
廠商會會長史立德在中環廠商會大本營接受本報訪問,甫坐下先寒暄兩句,內容離不開疫情,在內地開廠搞印刷包裝生意的史立德聞言即大手一揮:「話無影響就講大話」,自疫情爆發至今一年,他未曾返過內地指揮大局,雖然利用視像會議可以解決部分問題,惟政策執行始終不夠到位,「尤其做工廠,就是要每個部門、伙記都要看緊,力不到不為財。」
百工百業都離不開包裝,為生產商和廠家提供貨物包裝的印刷業亦變相成為市道「探熱針」。史立德直言,本港營商環境不妙,大量商鋪關門大吉,業界面臨寒冬,時有聽聞有廠商結業或裁減人手,鑑於第四波疫情未見顯著跌勢,料農曆新年市道難見樂觀。他籲政府要盡快達至「清零」通關,才可以復甦營商環境。他估計本地經濟最少需要半年至一年時間才可反彈,預計第三季左右開始恢復,當中餐飲業勢將最快扭轉乾坤。
史立德提到,早在貿易戰出台,廠商受影響定單減少,加上國內物價工資上漲,不少廠商已謀後路,計畫把國內廠房遷至東南亞國家。他稱,工業群隨客戶群遷移在外地設生產點已成趨勢,通過在東南亞國家設廠直接出口避開美國加關稅影響,即使扣除運費亦有利潤。
史立德相信,貿易戰加速廠商響應「一帶一路」計畫,「以前的一帶一路是基建上的,現在是生產設廠。」他舉例,有港商在越南、印尼、緬甸設電子廠;成衣、造鞋及刺繡加工集中在孟加拉,有關經濟模式類似日本東京灣區,把生產環節轉移至其他東南亞國家,增加外匯收入,「在外面賺錢搵返中國,未嘗不是好事。」
美國華盛頓權力交接已成定局,史立德預料拜登上場後,或許可稍微紓緩中美貿易、關稅等具爭議問題,但轉變不會太大,「這個是美國國策,不會天真地認為換了老闆就變了世界。」
談及領導廠商會大計,史立德認為應響應中央提出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在外循環方面,希望鼓勵會員在「一帶一路」及東盟國家擴展業務,「踏着中國的生產基地,在其他國家設點做組裝。」
他又期望政府可以為廠商推出更多類似「BUD專項基金」的政策,製造更有利營商條件,支援業界探索新市場。
於內循環方面,史立德指大灣區消費市場龐大,人口近七千萬,足以媲美歐美國家;加上廣東省生活文化與香港接近,港商可爭取在區內擴展內銷市場商機。他分析,部分本港商品仍然有優勢,例如家電等日用品、醫藥、食品等在國內仍有競爭空間,「從每年的工展會可以見到,始於是有信心問題」,正如不少內地人會特地來港購買珠寶首飾,「一來款式多,二來不會有品質問題。」
另外,廠商會亦鼓勵業界把握創新及科技帶來的機遇,轉向高增值生產,及逐步升級至「工業4.0」,推動智能產業發展及再工業化,邁向智能生產及運作。他相信香港仍然享有優勢,包括沒有外匯管制,資金可自由進出而不受限制,且人才知識水平普遍較內地高。
「做好這幾樣已經夠了。」他笑指滾石不生苔,貪多只會一事無成,再三重申當務之急需要政府及早「清零」通關、擴展內銷市場、在外國設點外銷,方能保留生存空間。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