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鴿慘成「出氣袋」 疫下虐待兩月九宗
2020-12-26 00:00
「香港救援鳩鴿及雀鳥」教育及宣傳部主管Cecilia表示,鴿為群居生物,往往在一區發展並繁衍更多雀鳥,現時以將軍澳、元朗和屯門較多鳩鴿及鴿。她解釋,三區多垃圾,自然吸引多動物。這三區多鴿子「出沒」,團體分析虐待個案同樣較多,例如月初有中學生在屯門以火機燒斑鳩,將軍澳上月有鴿被竹籤插穿身體。
翻查資料,兩個月內,市民有報警或發現有鳩鴿被虐待的案件最少有九宗,其中本月觀塘和黃大仙都有野鴿被分屍,觀塘的野鴿被劏肚,失去頭部下腹及雙腳,而黃大仙的鴿子屍身失蹤,只剩斷頭。Cecilia推測,虐待鳩鴿案件大增或與疫情有關,「疫情下市民無事做,可能較大壓力。由於雀鳥容易被捕捉,數量比較多,所以較易成為受害者。」她又認為,因教育不足,市民覺得只要摸到雀鳥就會染病,而疫情下市民憂慮雀鳥糞便帶有病毒或細菌,想趕走雀鳥,人鳥衝突自然增加。
人鳥衝突不時發生,中環至半山扶手電梯上常有野鳥聚集,引起衞生問題,去年當局在電梯燈槽加上鳥刺以驅鳥,但驅鳥不成反而困鳥,最終移走裝置。坑口一帶亦是鴿群「出沒熱點」,記者觀察時發現,現場最少有六十隻鴿,地上全是鳥糞和鳥毛。牠們聚集在港鐵機房上和燈柱上,就算機房部分位置加上鳥刺,鳥群就改於沒有鳥刺的地方棲息,有市民就急步離開。
「可以不喜歡,但不可傷害。」Cecilia強調,鳥刺不是人道方法,而封水池等強硬手法也不可行,因野鴿已適應社會,相對「粗生」,對食物要求不高,連薯條都吃,更可吃垃圾維生,「不是以禁食水和食物的方法去控制數量」。
她認同有些區份較多鴿子,引起衝突,認為減少人鴿衝突,可減少人類對雀鳥的虐待。團體分析城市住宅廚餘問題不大,食肆垃圾吸引雀鳥,建議短期內可做的是食肆妥善處理垃圾,不要在後巷胡亂棄置,放入垃圾桶後要掩上蓋好,都可減少老鼠和曱甴。
人鴿衝突除了在港發生,德國、荷蘭及澳洲等國家都有同樣問題,當地就以人道方法,控制鴿的繁殖和數目,減少人與動物之間衝突。她指歐美國家設置鴿舍,餵絕育糧,也將授精蛋換成塑膠假蛋,實證做法可行,四年內鴿的數目由五千隻減至二千隻。
團體參考外國做法,希望可與區議會合作得到資助,五年內在港設置首個鴿舍,透過絕育糧和換假蛋,減少鳩鴿數目。他們研究「大約一輛小巴闊,兩架小巴相疊的高度的鴿舍,可容納五十隻鴿,成本約七萬元。」而鴿舍相當耐用,若無風球等損壞,可使用十年。他們曾聯絡過屯門及灣仔區議會,不過未有下一步行動。
她直言,香港的動保法例仍多個地方落後,各種原因使得虐殺動物情況嚴重。團體希望重新審視整個有關對保護動物的法律體系,讓不同動保團體參與,取得平衡。Ceilia加入團體一段時間,她稱由有人上前阻止虐待雀鳥,到報案處理、找出犯人、到正式落案起訴,上庭做證人等,願意協助的市民逐漸減少。「在政策配合外,不如人人成為動物警察,多留意身邊的動物,需要時為動物挺身而出。」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