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鸽惨成「出气袋」 疫下虐待两月九宗

2020-12-26 00:00

(星岛日报报道)「以前(鸠鸽虐待)一、两季一宗,都是阿叔煲汤;疫情后,现时一星期一宗,手法愈来愈凶残。」虐待个案大增,手法亦残忍。本港两个月已有最少九宗虐待鸠鸽事件,包括本月观塘及黄大仙都有野鸽被分尸,情况令人震惊。有救援鸠鸽团体推测,虐待鸠鸽案件近日大增或与疫情有关,市民忧雀鸟粪便带有病毒或细菌,想赶走雀鸟,又因雀鸟容易捉,数量多而成为受害者。要减少雀鸟虐待情况,须先减少人鸟冲突,团体除了呼吁食肆勿乱掉垃圾,引鸟群前来,长远可仿效欧美国家设置鸽舍,冀可控制鸠鸽繁殖数目。

「香港救援鸠鸽及雀鸟」教育及宣传部主管Cecilia表示,鸽为群居生物,往往在一区发展并繁衍更多雀鸟,现时以将军澳、元朗和屯门较多鸠鸽及鸽。她解释,三区多垃圾,自然吸引多动物。这三区多鸽子「出没」,团体分析虐待个案同样较多,例如月初有中学生在屯门以火机烧斑鸠,将军澳上月有鸽被竹签插穿身体。

翻查资料,两个月内,市民有报警或发现有鸠鸽被虐待的案件最少有九宗,其中本月观塘和黄大仙都有野鸽被分尸,观塘的野鸽被劏肚,失去头部下腹及双脚,而黄大仙的鸽子尸身失踪,只剩断头。Cecilia推测,虐待鸠鸽案件大增或与疫情有关,「疫情下市民无事做,可能较大压力。由于雀鸟容易被捕捉,数量比较多,所以较易成为受害者。」她又认为,因教育不足,市民觉得只要摸到雀鸟就会染病,而疫情下市民忧虑雀鸟粪便带有病毒或细菌,想赶走雀鸟,人鸟冲突自然增加。

人鸟冲突不时发生,中环至半山扶手电梯上常有野鸟聚集,引起衞生问题,去年当局在电梯灯槽加上鸟刺以驱鸟,但驱鸟不成反而困鸟,最终移走装置。坑口一带亦是鸽群「出没热点」,记者观察时发现,现场最少有六十只鸽,地上全是鸟粪和鸟毛。它们聚集在港铁机房上和灯柱上,就算机房部分位置加上鸟刺,鸟群就改于没有鸟刺的地方栖息,有市民就急步离开。

「可以不喜欢,但不可伤害。」Cecilia强调,鸟刺不是人道方法,而封水池等强硬手法也不可行,因野鸽已适应社会,相对「粗生」,对食物要求不高,连薯条都吃,更可吃垃圾维生,「不是以禁食水和食物的方法去控制数量」。

她认同有些区份较多鸽子,引起冲突,认为减少人鸽冲突,可减少人类对雀鸟的虐待。团体分析城市住宅厨馀问题不大,食肆垃圾吸引雀鸟,建议短期内可做的是食肆妥善处理垃圾,不要在后巷胡乱弃置,放入垃圾桶后要掩上盖好,都可减少老鼠和曱甴。

人鸽冲突除了在港发生,德国、荷兰及澳洲等国家都有同样问题,当地就以人道方法,控制鸽的繁殖和数目,减少人与动物之间冲突。她指欧美国家设置鸽舍,喂绝育粮,也将授精蛋换成塑胶假蛋,实证做法可行,四年内鸽的数目由五千只减至二千只。

团体参考外国做法,希望可与区议会合作得到资助,五年内在港设置首个鸽舍,透过绝育粮和换假蛋,减少鸠鸽数目。他们研究「大约一辆小巴阔,两架小巴相叠的高度的鸽舍,可容纳五十只鸽,成本约七万元。」而鸽舍相当耐用,若无风球等损坏,可使用十年。他们曾联络过屯门及湾仔区议会,不过未有下一步行动。

她直言,香港的动保法例仍多个地方落后,各种原因使得虐杀动物情况严重。团体希望重新审视整个有关对保护动物的法律体系,让不同动保团体参与,取得平衡。Ceilia加入团体一段时间,她称由有人上前阻止虐待雀鸟,到报案处理、找出犯人、到正式落案起诉,上庭做证人等,愿意协助的市民逐渐减少。「在政策配合外,不如人人成为动物警察,多留意身边的动物,需要时为动物挺身而出。」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