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命的價值不應這樣算

2020-09-16 00:00

普及檢測昨天埋單計數,共有一百七十八萬市民參加,找出三十二個隱性患者,政府動用了五億三千萬元。一些慣性反對者立即為計畫算帳,指發現一個新病例的平均花費達一千六百萬元,若加上中央支付的部分,數目就更大,以此批評計畫勞民傷財,成本效益低,根本不值得做。問題是,條數應否這樣計?第一,每個市民的生命皆無價,都必須保護,不能用一個銀碼去衡量值不值得;第二,每個被普檢發現的患者,都可能危害更多人的性命,「人命」的數目遠遠不止三十二個;第三,切斷傳播鏈可避免的經濟損失,是五億三千萬元的百倍。

普檢如「搜救」 豈可計成本

先計計人命何價。今次普檢找到的三十二個新確診個案,大部分沒有病徵,也不屬於高危群組,或居於爆疫地區,即是說,如果不展開大規模檢測,他們被發現的機會極低,結果在一段時間後病發,嚴重的將失掉性命。每條人命都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反對者是不是認為一千多萬元太貴,所以不值得勞師動眾去搜救?

在一些疫情嚴重的國家,例如美國,當初就是因為疏於檢測,許多人感染後沒被發現,無辜喪命,結果死亡率大升。香港是否因為「救命」的單位成本高,而應重蹈美國的覆轍?

普檢找到的,其實並不只是那三十二個患者,而是與他們有牽連的整條傳播鏈。例如其中一個被發現的病例,在當局追查之下,原來曾與另一患者於深水埗萬發海鮮飯店吃飯,同枱還有一名親友,結果揪出了「三人飯敍」群組,繼而隔離與他們接觸過的一批人;又例如普檢驗出大圍交通城一名管理員染疫,追蹤後發現了「交通城」傳播鏈,人數更加多。

成功尋「毒鏈」 性命以百計

這些事例都說明,大規模檢測的最大作用,是在茫茫人海之中,盡量「緝捕」到播毒者,再追尋與他接觸的人,盡量將群組內的人一網打盡,這樣就可以有效阻截病毒擴散。今次普檢成功追蹤到幾條傳播鏈,如果當初甚麼也沒做,這些群組必將成為毒源,感染的人可能以百計,屆時「人命」的數目就大得多了。

由此可以推論,倘若今次普檢的人數擴大一倍,更多群組將被發現,把確診數目壓到零的機會也可增加。反對者極力阻撓普檢,大聲疾呼叫市民杯葛,導致參加者達不到此數,其實是罔顧人命,令市民不能完全擺脫感染的危險。

普檢的另一效益,是建立了一個可進行大量檢測、收費廉宜的機制,若第四波爆發,便可迅速應變,有效遏止疫情,降低經濟的損失,同時亦有助「健康碼」和「旅遊氣泡」盡快推行,由此帶來的經濟得益,必遠遠大於普檢的花費。

反對者凡事基於政治目的作計算,所以上述這幾條數,他們只會避而不「計」,然而市民對此是心裏有「數」的。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