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攤經濟緩失業 須防一哄而上
2020-06-07 00:00過去一周,內地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地攤經濟」。在獲總理李克強加持為「中國的生機」之後,全國多個城市密集出台了各種對地攤經濟的鬆綁、扶持政策,「地攤」回歸,彷彿「千樹萬樹梨花開」。在經濟形勢嚴峻之下,鬆綁地攤管制有助緩和失業問題,但這不可能是復興經濟的救星,不能「吹過頭」,不能搞運動式,切忌一哄而上,導致亂象叢生。
「惡形惡相」的城管突然變臉,動員小販重新上街擺攤,背後是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嚴峻就業形勢,以及總理的「開金口」。官方數字顯示,內地的城鎮調查失業率已超過百分之六,創下歷史高位。如果再加上農民工等隱性失業,實際情況更嚴重,有專家估計三月底失業人數恐多達八千萬人。
臨時性措施忌過分誇大
在全國兩會閉幕之後的記者會上,總理李克強兩句話引起很大震撼,一是指出「有六億人每月的收入也就一千元人民幣」,另一句則是「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揭示了內地的貧富懸殊和就業形勢嚴峻。之後,他又前往山東煙台參觀一家麻辣燙攤位,盛讚地攤經濟「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
官方展開旋風式宣傳,地攤經濟迅速走紅,成為地方政府恢復就業的政策法寶,至少二十七個城市鬆綁配合。社交媒體形成熱搜話題,一些明星、網紅、富商亦乘機炒作,股市甚至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地攤概念股」。
地攤經濟方便了民眾、給城市增添了煙火氣,這些都是喜聞樂見的。相比於租金昂貴的店鋪,地攤經營成本小,門檻也低,毋須學歷,可以吸收疫情中失業的人員再就業,作為生活自救手段。
但亦必須看到,地攤經濟只是一種過渡性、靈活性和臨時性的就業,從長遠而言無法解決大規模的就業問題,並非「救市」靈丹妙藥,不應過分誇大當中的作用。擺攤致富更只是個別故事,不宜過度宣傳。《證券時報》一篇深度報道,就引述深圳多名擺攤者慨歎:「如果不是生活所逼,誰願意幹這個啊?」
有序有管須靠政策法規
「一管就死、一放就亂」,這是內地經常出現的兩難局面。過去,地攤經濟也曾紅紅火火,但因為各地要「創建文明城市」,驅逐低端人口,採取一刀切而黯淡。如今突然解禁,甚至大肆宣傳,又缺乏配套措施,交通受影響、攤位費高漲、衞生髒亂差等負面效應也隨之而來。大連一夜市開放後,附近出現交通堵塞、垃圾成山,馬上匆匆叫停。北京市官方更直指「擺地攤」活動「不利於樹立良好的首都形象和國家形象」,將加強執法。
因此,必須正視地攤的種種弊端,包括佔道經營、影響環境、售賣假冒偽劣產品、食品不衛生等等,不能「無王管」。現代城市擺地攤也應該上檔次、有秩序、有監管,商販要持證上崗,劃定擺攤區域,規定時間內營業。必須將之納入市場經濟秩序,形成整套穩定的、清晰的政策法規體系,地攤經濟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商販亦才能安心擺攤,不必擔心政策一收緊,城管又變臉!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