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畢業變失業?

2020-06-04 00:00

根據政府統計處公布今年二月至四月經季節調整失業率創十年新高,達百分之五點二。二〇二〇年的大學畢業生即將於第三季畢業並投入職埸。

然而,疫情持續加上中美貿易戰及社會運動持續,在現今經濟寒冬下,不少青年人和應屆大專及大學畢業生向筆者反映「一職難求」。再加上,政府推出「保就業」補助後,職場的勞工流動會被減慢甚至凍結,令職位空缺進一步減少。

特首自上任以來一直強調重視青年政策,特別是就業及學業。然而,政府不能期望利潤為本的商界充當拯救青年失業的「救世主」。政府必須採取一個更主動的角色,以「有形之手」、急民所急,為青年解困。政府更不能坐井觀天,任由青年自行在經濟下行間掙扎求存。

筆者要求政府重推在沙士疫情後曾推行的「大學生培訓津貼計畫」,向有聘用大學畢業生的僱主提供不多於六個月的津貼,每月五千元。其次,政府要打破官商勾結的迷思,政府帶頭推動商界創造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利用公私營合作及社會創新項目創就業。

另一方面,政府應趁現時失業率高企時,鼓勵青年人進修,持續升學提供資助,向所有三十五歲以下合入學要求的本地青年,提供資助入讀所有獲教育局審查的本地修課式碩士課程。既能增加碩士課程的申請人數,亦能提升勞動力的競爭力!

香港的出生率偏低,加上全球化下各國「搶人才」情況普遍。如政府不及時提供適切支援,「逆」情過後恐怕香港的人才庫只會更見凋零。「治亂世需用重藥」。此時此刻,林太須展現其施政和理財新哲學,積極有為。

顏汶羽(民建聯副秘書長)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