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則不宜僵硬 場所可漸「解封」

2020-04-29 00:00

香港已連續三天零確診,內地也只新增六病例,澳門更有多日無人感染,中港澳疫情放緩趨勢已甚明顯。基於此,港府昨宣布三地入境商務人士可豁免強制檢疫,這有助於經濟回復正常,值得支持。至於五月七日後是否放寬「限聚令」及場所關閉令,政府表示要看疫情發展而定,問題是,安全準則應該定得多高?為了拯救正臨斷崖的經濟,界線實在不宜劃得太「死」,只要各相關行業做足防疫,一些風險較低的場所應可逐步解封,讓大批從業員免於沒頂厄運。

保留適當彈性 勿箍死經濟

隨着疫情漸平復,各國政府都在籌謀如何重啟經濟,連「重疫區」意大利也希望五月四日起逐步復工,美國幾個州更「冒險」率先解封,香港抗疫成績比歐美超卓得多,自然更應積極復興經濟。政府一些措施帶來的經濟效益,可以立竿見影,例如大批公務員下周一返回辦公室工作,對的士與小巴等陷於寒冬的行業,是一陣暖風,而隨着政府設施重開,不少工作人員如運動教練等,立即回復生機。因此,政府作決策時,必須同時考慮對以十萬計謀生者的「救生圈」作用。

傳染病專家對在何種情況下鬆綁,有一個簡單計算方法:如十四天沒有本地感染,便有條件逐步放寬,若計二十八天,就更穩妥。以前者計算,下月三日是第一條界線。通常而言,專家都傾向於「穩陣」,從安全的角度,準則定得嚴些當然令人安心,不過政府在考慮如何劃線時,應同時衡量經濟民生能承受多大衝擊,而在兩者當中取得適當平衡。事實上,各國政府皆這樣做,香港在安全方面的比重,一直都較高。

基於此,政府對「十四天」與「二十八天」的考慮,可以更彈性一些,即使不是零確診,而只有單位數字的零星病例,也應採取較寬鬆的態度,加快放寬限制的步伐。換言之,作決策所依據的科學數據,可以留有一個可接受的幅度,不要因「怕出事」而僵硬處理,把經濟箍死。

業界做足防疫 可降低風險

政府早前制定的防疫規例,關閉了多種場所,並限制聚集人數,令食肆與一些活動場地如教育中心等生意大減,依上述思路,若疫情無大反覆,這一系列禁令應分階段放寬,前提是與業界共同確定一套嚴格的防疫安排,將傳播風險降到最低。

例如電影院與文化藝術表演場地等,在政府實施關閉令前,本身都已做足防疫工作,包括只售一半門票、將座位分開、入場要探熱等,五月七日後若政府「解封」,相信業界會樂意再採取這些安排,甚至接受更嚴的要求。

正如傳染病專家袁國勇所言,香港能成功抗疫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全民戴口罩及自律保持衞生。如果市民與各業界繼續高度自律,做足防疫,政府逐步讓較低風險場所重開,也是穩妥的。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