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油價加快減慢 加多減少

2020-04-28 00:00

新冠肺炎疫情令全球經濟活動減慢,各國燃油需求急速下降。加上多個主要產油國早前未能就減產問題達成協議,導致國際原油價格近月崩盤式暴跌,與去年高位比較跌幅高達八成,創下最近二三十年來的新低。個別原油期貨合約更歷史性跌至負值,即是賣家要「倒貼」給買家將原油運走。

不過,當香港的車主與職業司機到油站入油,不但不會獲油公司倒貼派錢,還須繼續支付可能是全球最高昂的油費。根據消費者委員會的數字,過去大半年本港的車用燃油零售價格,即使計及各類折扣和優惠亦僅僅回落了約一至兩成,令人質疑油公司「賺到盡」不理市民死活。

政府及油公司過去多次辯解,原油須經過複雜的提煉過程才能轉化為成品油,後者的價格波動一般低於前者;成品油進口價亦只是零售油價的眾多成本之一,其他成本還包括運費、油庫運作、地價、租金、人工、稅項和廣告等等,這些開支一般不會跟隨原油或進口油價大幅起落,因此零售油價才會予人「加快減慢」、「加多減少」的感覺。

這些解釋看似合理和科學化,但政府與油公司為何從未公開相關成本數據?加上政府不斷強調不會干預自由市場運用,只會緊密「監察」而非「監管」本地燃油市場,令公眾難以完全相信有關說法。

除了因為缺乏透明度,許多職業司機及私家車車主之所以對油價問題忿忿不平,主因是覺得自己長期被政府歧視及承受不公平的對待。

香港地少人多、路少車多,為了減輕塞車及污染問題,政府一直採取向公共交通傾斜的政策,當中又以對鐵路集體運輸、即港鐵服務的傾斜及依賴程度最高,並通過燃油稅、汽車首次登記稅等財政手段,希望盡量壓抑私家汽車數目增長。有關政策的大原則是合理的,但如果過度傾斜,導致市場嚴重失衡甚至出現壟斷,便會帶來不少反效果及不公情況。

例如政府建議通過提供公帑補貼,令港鐵票價由七月起減價兩成,藉此刺激市民消費及減輕乘客負擔,但未有充分考慮港鐵減價對其他公交服務的影響。為了加強支援運輸業界,政府早前推出「燃料補貼計畫」,向巴士、小巴、的士及渡輪等公共交通提供燃料資助或折扣,但同樣受到疫情與社會事件影響的貨車、客貨車卻不獲補貼,自然令部分車主及職業司機覺得厚此薄彼。

筆者早於疫情爆發前,已建議政府資助全港的公交服務全面減價三至六個月,其中一個重要前提,就是避免偏向某家公司或某種交通工具,因而產生不公或其他副作用。基於同一道理,政府是否也應考慮擴大各類交通費及燃油補貼計畫的適用範圍,令更多公共交通可以減降車費、令市民有所選擇和更廣泛地受惠呢?

謝偉銓(立法會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