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新冠肺炎帶來的改變契機

2020-04-07 00:00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各國政府均推出措施暫停人際間的交往,社會既有的運作模式已經難以沿用,經濟環境將持續惡化,眾人必須面對各種變化。近日,筆者對香港的教育及工作模式的變遷進行了反思。同時,希望藉此向剛畢業的青年提出正確心態,以面對工作機會減少帶來的迷茫。

學生復課日期不斷延後,對教育產業帶來極大衝擊。有國際學校未能轉型而財困倒閉,但亦有不少學校推行網上教學致力求變。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年代,普遍家庭都會有電腦及無線上網等配套,已具備網上教學的條件。有關模式推動緩慢,或許歸因於部分家長和教師認為這種模式會令學生懶散。今次的疫情正正是對網上教學進行了一次測試。事實證明,老師可以有效記錄學生的出席率;而家長亦能隨時監察課堂情況,促使老師充分準備教學內容及注意自己的言論;教學資源電子化讓學生可以重溫老師的教學內容。在疫情過後,教育局及學校應考慮推動網上教學常規化,並安排部分時間讓學生回到學校交流,平衡教學效果與學生的社交能力。

在疫症爆發初期,大量企業推行居家工作,這是重新思考朝九晚六工作模式是否仍合時宜的契機。不同行業的工作性質有着明顯差異,餐飲及零售必須與客人接觸,相反後勤文書工作人員只需電腦便能工作,故此有推行居家工作的空間。對員工而言,居家工作可以有更好的工作及生活平衡,減少花費時間及精神在交通上,從而有更佳表現。而對企業來說則可以減少辦公室租金上的花費,降低營運成本,可算是雙贏。

在面對環球經濟轉差,成年人都感到徬徨,更何況是青年人。在短期內,相信不少公司將會精簡人手,青年就業困難和實習機會大幅減少是可預測的事情。在困境中,青年必須在心態上作出調整。青年在大專畢業後其實未必需要立即找工作,他們能首先制定好自己的職業路線,進修加強自己的專業能力,在市場復甦後能更容易找到優質工作。

此外,青年亦應考慮創業是否一條出路。香港人創意無限,青年絕對有能力令市場獲得驚喜。自八十、九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不少青年便失去了拼搏的心。他們以往拒絕創業是因為需要承擔很大的機會成本,今次疫情令他們難以獲得工作機會,或許這是一個向外闖的機遇。青年可考慮申請政府的創業基金,將自己的特長轉化成市場需要的商品,創出傳奇。

在面對無法避免的社會改變時,青年人應以正面的心態應對。改變並非一定是壞事,與其日日看着新聞唉聲歎氣,不如積極從中找尋機遇,過更好的生活。

何迪夫(香港青年聯會副主席、香港青聯學生交流網絡會長)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