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經時事分析】玩具選擇應否有性別之分?
2020-04-06 00:00朋友的小寶寶出生,你在心裏默默盤算,要為寶寶選購玩具作為禮物,面對貨架上林林總總的玩具,你或者已經有了定論:「男生要買玩具車、女生要買娃娃」。
對於性別定型的產生原因,學術界各有說法,大致可分為「先天派」和「後天派」。
有研究指出,男孩在產前和出生後首六個月,其雄激素水平通常比女孩高,令兩者對於物件產生不同的偏好,例如三至八個月的男嬰對於玩具貨車的興趣較玩偶大,同齡女嬰則較喜歡玩偶。
另一方面,男女各自擁有的天賦亦會影響他們的遊戲偏好。例如男生的天賦促使他們較為好動,故此對於球類和有車輪的玩具更感興趣;女生則對具有生物特徵或能夠對零件進行精細操作的事物感興趣,因而影響他們對於玩具的選擇。
至於「後天派」的論說則截然不同。有大學教授認為,性別偏好是在兒童了解其性別後才體現出來,例如兒童在三至六歲才開始建構強烈的性別刻板印象,包括男生玩車、女生玩公仔;男生做醫生,女生做護士等。
在這段期間,家庭教養方式是鞏固性別意識的重要關鍵。有研究指出,部分家長會透過獎罰子女加強性別規範,例如在女兒玩娃娃屋時予以獎勵,但她玩玩具車或軍事玩具則會被責罵,不排除因而影響子女對於玩具的選擇。
透過接觸不同類型的玩具,兒童可以學習新技能並發展智力,例如玩偶和「煮飯仔」可以訓練兒童對事件的認知順序及早期的語言能力、砌積木和砌圖則能訓練空間感。但很多時男生和女生的玩具總是被清晰地劃分,無形中或會限制兒童的選擇,更有機會影響兒童的身心及未來發展。
有研究指出,玩具可為兒童提供預先體驗未來職業的機會,而存有性別刻板印象的玩具,或會使兒童按性別來區分職業,埋沒兒童的自由探索、發現和表達潛力,局限了小孩往後的工作選擇。
事實上,市面上不少品牌推出的玩具都曾被質疑宣揚性別成見。一四年,英國一名七歲女童在逛完玩具店後致函LEGO公司,投訴LEGO女孩角色的選擇太少,相比LEGO男孩有工作、可以冒險、救人,甚至與鯊魚游泳,LEGO女孩卻是「無業遊民」,呼籲LEGO增加LEGO女孩的選擇,並讓她們去冒險,信件其後在網上流傳,獲得不少人認同。
被批評的還有深受小朋友歡迎的Kinder奇趣蛋。奇趣蛋自一四年陸續在多個國家推出分別以藍色和粉紅色包裝的版本,當中藍色包裝內是玩具車,粉紅色包裝則是玩偶或首飾。
有關產品推出後,不少人認為Kinder的做法,或會讓人認為藍色代表男生的玩具,而粉紅色代表女生的玩具,產生性別成見。雖然品牌的總公司Ferrero否認有關指控,但在Ferrero和Kinder的香港官方網站上,奇趣蛋的包裝仍有列明是給男孩及給女孩的。
性別定型玩具飽受各方抨評擊,何解商界仍繼續生產這類產品?不少數據顯示,將產品區分性別銷售有助增加收益。
以LEGO為例,在推出主打女孩市場的「朋友」系列後,該公司在一二年首六個月的盈利,便較一一年同期增加三成五,銷售額亦因為該系列增長了二成四。
另外,幾年前文具品牌BIC推出了名為Bic for Her的女性專用筆,其定價較同公司的普通原子筆高出七成。縱使產品一推出便引來各方嘲笑,不過BIC的發言人卻表示,產品在推出後大受歡迎,反映這種銷售方式有一定市場。
隨着社會對性別認知的了解加深,部分玩具供應商亦作出改變。玩具公司Mattel去年亦推出全球首個「性別中立」Barbie,外形如同一個七歲小孩,沒有任何明顯性別特徵,小朋友可以自由配搭髮型及服裝,並標榜任何人都可以玩,令Barbie不再被認定是女生的玩具。
正如肯塔基大學副教授Christia Spears Brown所言,「玩具無分性別,問題在於玩具被銷售的方式。」無論是「先天派」還是「後天派」,都應合力營造沒有「性別成見」的環境,尊重孩子的玩具選擇。
(全文見智經研究中心網頁:www.bauhinia.org)
智經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