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研北極小球藻變種 聖三一堂「極光盃」奪金

2019-09-10 00:00

(星島日報報道)燃燒不可再生能源發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加劇溫室效應,科學家近年積極研發更潔淨的生物燃料,聖公會聖三一堂中學四名中五學生,留意到現時沒有針對北極小球藻變種(chlorella sp.)「ArM0029b」的光強度研究,故撰寫研究計畫,參加由極地科學家何建宗主辦的首屆「極光盃」比賽,並獲得「科研創新金獎」,有機會到北極研究站進行實驗。

生物燃料即把如黃豆、粟米、甘蔗等農產品及動物糞便等生物質,轉化而成易於利用、含有能量的物質,是科學家為應對全球暖化及傳統不可再生能源逐漸短缺,而積極研發的新興燃料,當中許多科學家開始研究以微藻為原料,因其只需陽光、水和二氧化碳就能生長,且產量及油脂含量高,能以低成本生產大量能源。

聖公會聖三一堂中學四名中五學生,今年三月獲老師邀請參加由極地科學家何建宗主辦的首屆「極光盃」科研創新比賽,參加者須提交一份與極地相關的科研計畫,可行者將有機會到香港唯一一個北極科研站「紫荊站」進行研究,對微藻能源深感興趣的他們,便想到以北極小球藻變種(chlorella sp.)「ArM0029b」為研究對象。

他們參考已發表的研究報告,發現科學家們致力為「ArM0029b」尋找最佳培養環境,如濕度、溫度、酸鹼度等,在最短時間內培養出最大數量,脂肪含量最多的「ArM0029b」,因脂肪愈多,能提煉愈多燃料,卻甚少研究光照強度與北極小球藻脂含量的關係。

組員陳俊熹指,為填補這一領域的空缺,他們計畫在芬蘭收集「ArM0029b」樣本,分別置於六個不同的光強梯度,以及相同光周期和溫度為二十五度的環境中十天,以測試其於黑暗環境光強度下能否生長,「假如能培養成功,則代表即使極地進入極夜,也能以此發電,確保研究站的能源供給。」

最終四人憑周詳可行的計畫,且研究影響深遠,而力壓三十支參賽隊伍,勇奪「極光盃」的「科研創新金獎」。粉嶺救恩書院奪得「傑出創新獎」,因看到被冰封於凍土中數以萬年計的腺蟲「復活」的文章,便想研究凍土動物體內的酶,又指凍土解凍或令本來存活其中的病原體擴散,亦想通過研究制定預防措施。迦密中學的隊伍以「在極地中實行魚菜共生」為研究項目,獲「科研創新銀獎」。三組均可於明年四月前往北極進行有關研究。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