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離世|讓重病親人在家離世可行嗎?專家教事前考慮6件事 伴走最後一程

2024-05-08 00:00

在家離世|讓重病親人在家離世可行嗎?專家教事前考慮6件事 伴走最後一程
在家離世|讓重病親人在家離世可行嗎?專家教事前考慮6件事 伴走最後一程

在香港,死亡往往被視為禁忌,導致臨終照護過度依賴醫療機構,忽略了病人自身的意願和自主權。然而,在家中安詳離世,不僅符合傳統文化中「壽終正寢」的福氣觀念,也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本文將探討香港在家離世的利弊以及配套措施,期望推廣更人性化的臨終照護方式。

在家離世符合「好死」傳統觀念?

中國傳統文化中,「壽終正寢」代表在家中安詳離世,被視為一種福氣。西方文化也強調有家人陪伴的安詳離世,與此觀念不謀而合。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容許在家離世,早期電影中也常出現醫生到府確認死亡的情節。

在家離世並非遙不可及,而是歷史悠久的傳統。然而,現代社會的變遷,以及對死亡的忌諱,使得在家離世漸漸被視為一種禁忌。事實上,選擇在家離世不論對病人、家屬以至社會都有一定好處,病人可依照自身意願,並與家人商量後,作出決定。

為何安排重病家人在家離世?

為何選擇在家離世?
為何選擇在家離世?
病人在家中能獲更細緻照顧,生活起居更舒適。
病人在家中能獲更細緻照顧,生活起居更舒適。
家人陪伴能舒緩病人臨終前的不安。
家人陪伴能舒緩病人臨終前的不安。
病人在家中更易與外界聯繫,有助心理健康。
病人在家中更易與外界聯繫,有助心理健康。
熟悉的環境讓病人可反思人生,獲得靈性安寧。
熟悉的環境讓病人可反思人生,獲得靈性安寧。
家屬在家中陪伴親人走完最後一程,情感獲得慰藉。
家屬在家中陪伴親人走完最後一程,情感獲得慰藉。
可減輕醫院負擔,騰出病床讓更多人獲臨終關懷。
可減輕醫院負擔,騰出病床讓更多人獲臨終關懷。

 

 

病人角度:

  • 身體舒適: 公立醫院資源有限,難以提供最貼心的服務。在家中,病人能得到更細緻的照顧,飲食和生活起居更舒適。
  • 心理安寧: 家人陪伴能提供更溫暖的情感支持,舒緩病人臨終前的恐懼和不安,讓他們感到被愛和受尊重。
  • 社會聯繫: 病人在家中可更容易與外界聯繫,得到社會支持,有助於心理和精神健康。
  • 靈性滿足: 熟悉的環境讓病人可以靜靜反思人生,追求宗教慰藉,獲得靈性上的安寧。

家屬角度:

  • 在家中陪伴親人走完人生最後一程,能更好地照顧病人,處理其身後事,可獲得情感上的慰藉。

社會角度:

  • 在家離世可以減輕醫院負擔,騰出病床讓更多人獲得臨終關懷。

在家離世是否可行/合法?住所成「凶宅」?

許多人擔心在家離世會使住所變成「凶宅」,影響樓價。但實際上,「凶宅」通常指非自然死亡的個案,因病在家離世則屬自然死亡,並不會令住所變成「凶宅」。在香港,非醫院死亡個案需由警方到場了解,確保死因無可疑,而遺體可能需要進行解剖。不過,若家屬能提供病人選擇在家離世或預設醫療指示的醫生證明,則可向死因裁判官申請豁免屍體解剖。詳情可參閱衞生署網頁。

若病人一直由私家醫生上門診治,醫生可在病人死後簽署醫學證明,家屬可以此申請死亡證。詳情可參閱食環署印發的《辦理身後事須知》。在家離世對於病人親屬的身心都是一個考驗,主要照顧者應先仔細了解過程上可能遇上的挑戰,從多方面做好準備,陪伴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

安排親人在家離世 事前宜考慮6件事

親人在家離世6大考慮。
親人在家離世6大考慮。
克服對死亡的恐懼,才能在艱難時刻陪伴臨終親人。
克服對死亡的恐懼,才能在艱難時刻陪伴臨終親人。
照顧者需有良好體力,才可勝任照護臨終親人。
照顧者需有良好體力,才可勝任照護臨終親人。
需了解如何應對病人身體的突發狀況。
需了解如何應對病人身體的突發狀況。
全天候照護需高度耐心和毅力,照顧者需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
全天候照護需高度耐心和毅力,照顧者需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
在家離世對同住家人也是一種挑戰,需要考慮他們的感受和接受程度,並評估居住環境是否適合。
在家離世對同住家人也是一種挑戰,需要考慮他們的感受和接受程度,並評估居住環境是否適合。
一個人難以獨自承擔所有照護工作,需要其他家人或專業人士協助,分擔壓力。
一個人難以獨自承擔所有照護工作,需要其他家人或專業人士協助,分擔壓力。

 

 

安排親人在家離世應考量甚麼?

1. 克服恐懼:面對死亡和照護臨終病人,恐懼是人之常情。主要照顧者需克服這種恐懼,才能在艱難時刻堅定陪伴。

2. 身體狀況: 照護工作需要消耗大量體力,主要照顧者自身需有良好的健康狀況,才能勝任。

3. 基本醫療知識: 了解如何應對突發狀況,例如呼吸困難、劇痛或皮膚潰爛,能讓病人舒適,也讓自己安心。

  • 應對呼吸困難:在家中度過最後時光的病人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因此家人或照護者需要知道如何提供適當的支援,例如了解如何操作氧氣供應設備,以確保病人能夠獲得足夠的氧氣來緩解呼吸困難。
  • 舒緩痛楚:在家中度過最後時光的病人可能面臨疼痛和不適,因此照顧者可向醫護人員請教如何透過藥物或其他治療方式來緩解劇痛。

4. 堅韌的毅力: 全天候照護需要高度的耐心和毅力,主要照顧者需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

5. 同住家人的理解: 在家離世對同住家人也是一種挑戰,需要考慮他們的感受和接受程度,並評估居住環境是否適合。

  • 在居所設置方面,也需要考慮到病人的特殊需求。例如我們或需提供特殊的床(類似於醫院的病床),以確保病人能夠得到適當的休息和維持合適姿勢。此外,也可能需要提供浴椅、便椅和其他輔助設施,以幫助病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穩定和舒適。

6. 其他照顧者: 一個人難以獨自承擔所有照護工作,需要其他家人或專業人士協助,分擔壓力。

安排親人在家離世 外界有何支援?

萬一發現力不從心或有各種疑問,應盡快尋求諮詢和支援,途徑包括:

  • 社區醫療資源: 尋求社區醫療服務的支援,例如上門醫療、護理和心理輔導,能減輕照顧者負擔,並讓病人得到更全面的照護。
  • 非政府組織: 一些非政府組織,例如靈實或善靈之家,提供紓緩治療和相關支援,可作為重要的諮詢和協助管道。

話雖如此,在家離世的概念在本港社會尚未普及。建議政府部門及相關機構推出以下配套和措施,助公眾認識和接受在家離世:

  • 完善社區醫療服務: 提供上門醫療、護理和心理輔導等服務,支持在家離世的病人和家屬。
  • 加強公眾教育: 消除對在家離世的誤解和恐懼,推廣更人性化的臨終照護理念。
  • 簡化行政程序: 簡化死亡證明的申請流程,減輕家屬負擔。
  • 提供哀傷輔導: 為家屬提供心理輔導,幫助他們度過哀傷期。

在家離世是一種有尊嚴、有意義的死亡方式,讓病人和家屬獲得更好的臨終體驗。香港需要完善相關配套措施,推廣在家離世的理念,讓更多人能夠選擇在家中安詳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延伸閱讀:微胖更長壽?研究揭1種身型死亡率最低 醫生教2招塑造長壽體型

塑造長壽體型的方法
塑造長壽體型的方法
 微胖但腰部不肥的身材,可令死亡率降至最低,是對長者最健康長壽的身型。
微胖但腰部不肥的身材,可令死亡率降至最低,是對長者最健康長壽的身型。
 要保持這種身型,就要遵循以下2大行為守則。
要保持這種身型,就要遵循以下2大行為守則。
進食優質蛋白質食物
進食優質蛋白質食物
50歲或以上的成年人中,約有3分1的人攝取蛋白質不足。
50歲或以上的成年人中,約有3分1的人攝取蛋白質不足。
蛋白質是構成肌肉的關鍵成分,長者應多吃動物性蛋白質、大豆蛋白質等優質蛋白食物。
蛋白質是構成肌肉的關鍵成分,長者應多吃動物性蛋白質、大豆蛋白質等優質蛋白食物。
建議長者多進食牛奶、雞蛋、瘦肉、禽肉、魚類、蝦類及豆類製品等含蛋白質食物。
建議長者多進食牛奶、雞蛋、瘦肉、禽肉、魚類、蝦類及豆類製品等含蛋白質食物。
同時要進食主餐、蔬菜和水果,達至飲食均衡。
同時要進食主餐、蔬菜和水果,達至飲食均衡。
每日做運動
每日做運動
腹部肥胖會令患癌症的風險增加,建議每日至少做30分鐘運動防止腰腹部肥胖。
腹部肥胖會令患癌症的風險增加,建議每日至少做30分鐘運動防止腰腹部肥胖。
對內臟脂肪超標人士,每日應做30分鐘到1小時運動。
對內臟脂肪超標人士,每日應做30分鐘到1小時運動。
例如跑步、游泳、踩單車及球類運動等,這些運動不只能夠幫助消耗能量,更有助促進脂肪分解。
例如跑步、游泳、踩單車及球類運動等,這些運動不只能夠幫助消耗能量,更有助促進脂肪分解。

 

 

延伸閱讀:研究證8大飲食習慣可延壽13年 年輕人長者都有效

8大長壽飲食習慣
8大長壽飲食習慣
限制進食時間
限制進食時間
將每日進食時間限制在12小時內
將每日進食時間限制在12小時內
益處:心血管疾病、降低血糖水平、降低體脂比率
益處:心血管疾病、降低血糖水平、降低體脂比率
適當地斷食
適當地斷食
例如:每月1次的周期性斷食(PF),即持續48小時或以上的長時間禁食
例如:每月1次的周期性斷食(PF),即持續48小時或以上的長時間禁食
或者是:18至70歲人士每年進行3至4次的FMD週期,是逆轉高熱量飲食產生的胰島素抗性的關鍵
或者是:18至70歲人士每年進行3至4次的FMD週期,是逆轉高熱量飲食產生的胰島素抗性的關鍵
調節與老化和年齡相關疾病的高危因素
調節與老化和年齡相關疾病的高危因素
即使斷食周期結束後,其改善及保護作用仍可持續數月
即使斷食周期結束後,其改善及保護作用仍可持續數月
避免高熱量的西方飲食
避免高熱量的西方飲食
避免高水平飽和脂肪和高糖飲食,多吃全穀物,且減少進食紅肉和加工肉類
避免高水平飽和脂肪和高糖飲食,多吃全穀物,且減少進食紅肉和加工肉類
因西方飲食會導致胰島素升高、高血糖、高IGF-1、高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水平
因西方飲食會導致胰島素升高、高血糖、高IGF-1、高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水平
維持中至高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
維持中至高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
多吃複合碳水化合物如豆類、穀物、南瓜、番薯等
多吃複合碳水化合物如豆類、穀物、南瓜、番薯等
可為身體提供能量
可為身體提供能量
減少飲食中蛋氨酸的水平
減少飲食中蛋氨酸的水平
多吃豆類和其他植物性蛋白質,因其蛋胺酸水平非常低
多吃豆類和其他植物性蛋白質,因其蛋胺酸水平非常低
另進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時,避免以動物性蛋白質或脂肪取代碳水化合物
另進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時,避免以動物性蛋白質或脂肪取代碳水化合物
蛋氨酸限制(MR)版認為有助抑制局部組織和全身炎症,以及維持認知功能
蛋氨酸限制(MR)版認為有助抑制局部組織和全身炎症,以及維持認知功能
維持較低但足夠的蛋白質攝取
維持較低但足夠的蛋白質攝取
65歲或以下人士蛋白質攝取量應低於總熱量10%;66歲後卻要多吃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
65歲或以下人士蛋白質攝取量應低於總熱量10%;66歲後卻要多吃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
針對65歲或以下人士,蛋白質攝取量佔熱量超過20%,整體死亡風險及癌症死亡風險增加
針對65歲或以下人士,蛋白質攝取量佔熱量超過20%,整體死亡風險及癌症死亡風險增加
但在66歲及以上的人群卻沒有觀察到這些關聯
但在66歲及以上的人群卻沒有觀察到這些關聯
採地中海飲食
採地中海飲食
相比減少膳食脂肪,補充橄欖油或堅果中的健康脂肪的地中海飲食,患上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
相比減少膳食脂肪,補充橄欖油或堅果中的健康脂肪的地中海飲食,患上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
採取魚素食
採取魚素食
只吃魚而不吃紅肉白肉
只吃魚而不吃紅肉白肉
魚素食者,比肉食者及純素飲食者更健康
魚素食者,比肉食者及純素飲食者更健康

 

撰文:羅佩詩博士 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副院長(學與教)及副教授

---

相關文章:

遺物處理|遺物如何斷捨離?丟棄不等如整理 專家教7步驟處理避免內疚

臨終關懷|癌末獨居伯求出院重拾快樂 暖心社工陪伴至最後:他怕被人們忘記

失明人生|3子女患眼疾快將失明 爸媽放下一切帶全家環遊世界不留遺憾

本港10個長者有1個患抑鬱症!腸胃不適增風險 分辨14症狀+7招減風險 附自測方法

做1種簡單運動15分鐘可延壽!防中風心臟病 研究證死亡率減40%

8大生活習慣延壽24年 研究揭60歲開始也有效 1習慣最關鍵

1種運動減死亡風險39% 48萬人研究證:可防中風3大疾病

---

《星島申訴王》推出全新項目「區區有申訴」,並增設「我要讚佢」欄目,現誠邀市民投稿讚揚身邊好人好事,共建更有愛社區。立即「我要讚佢」︰https://bit.ly/3uJ3yyF

想睇更多精彩內容,請立即瀏覽「區區有申訴」活動專頁,https://bit.ly/41hgS9E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