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崎嶇路同行 為患者開闢一片天|養和 — 醫者情‧醫者心
2023-09-17 00:00
患上癌症,病人家屬都會很擔憂,彷彿背負千斤重頑石。面對抗癌路上種種不明朗因素,醫生擔當着守護者角色,除為病人提供治療外,也為他們打氣,與患者一同走過抗癌崎嶇路。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明駿醫生二十年來與病人並肩作戰,通過在泌尿腫瘤科的研究領域上深耕細作,發掘更多有效的治療方法,令病人的治療旅程增添曙光。
文: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明駿醫生、記者張瑤
常言道「性格決定命運」,二十年前我選擇臨床腫瘤科,多少也因為愛挑戰、喜歡創新的性格。當時此科在香港仍處於起步階段,癌症治療選擇局限於化療或舊式放射治療,副作用多而且治瘉率不高;我深信此領域有很大的進步和發展空間,因此希望在這方面進行更多臨床研究,幫助病人提升其生活質素。近年癌症治療確實有着革命性突破,隨着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的出現,放射治療技術不斷改良,病人的存活率和生活質素也大有改善。
專注研究 力求精進
廿年前的醫學研究較側重於常見的癌症如肺癌、腸癌和乳癌等,泌尿腫瘤包括腎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和睾丸癌的臨床數據則較為匱乏。有見及此,我便與志同道合的臨床腫瘤科醫生成立「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我近年也專注進行相關癌症特別是前列腺癌治療的研究。
現時前列腺癌高踞本港男士常見癌症第三位,主要與人口老化、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有關,患者大多是六十五歲以上男士。以往前列腺癌病人需要接受連續八星期、每周五天的化療,近年我們可以運用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進行治療,把輻射劑量「濃縮」精準照射腫瘤,讓治療次數由四十次大幅減至五次。
團隊針對SBRT的成效進行研究,發現雖然治療次數減少,成效仍然理想,也證明其副作用相對溫和及短暫,有助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研究結果在國際醫學期刊發表。
雙向溝通 釋除疑慮
行醫多年,我接觸過很多病人,體會到每位病人都是有血有肉的獨立個體,所面對的難處或擔憂也不盡相同。我經常提醒自己,醫患之間雙向溝通是最重要的橋樑,診症期間不僅要細心觀察病人的狀況,也需主動了解他們與家人或照顧者所面對的困難。
我亦理解到家人永遠是癌症患者的最強後盾,記得曾經有位患膀胱癌的婆婆,遲遲都不願意開始治療,對答時總是支吾以對。細問下才得知原來其女兒身在外地,因疫情無法回港,故一直對治療猶豫不決。聽罷我立即安排視像讓女兒陪伴婆婆,婆婆終首肯開始治療,其後每次覆診女兒亦參與其中。這令我明白到每位病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若抗拒治療總有其原因,作為醫生能做到將心比己、聆聽及了解背後的隱衷,才能為他們作最「好」的選擇。
細心和同理心以外,更要展示與患者並肩同行的決心,特別是晚期癌症病人或許會感到前路茫茫,也要讓他們知道縱然結局不能改變,但醫生會一直陪伴在側,他們所走的路程不會孤單。
萬事有限 擇善固執
醫療科技發展的步伐比以往更快更密,要在有限時間內同時兼顧臨床工作與學術研究,自然要付出更多和作出取捨,很感恩一路上有家人的體諒、同事的支持,更重要是得到病人的認同,當累極時看到一張張病人撰寫的心意卡,或只是簡單的一句「多謝」,自然又會燃起繼續前行的動力。
經常面對生死,但我從來沒有麻木,更體會到「生命有限、凡事珍惜」的道理。即使是簡單如一頓飯、一杯咖啡我也會多花心思挑選,希望享受生命每一刻。閒時我喜愛跑步、行山,讓腦袋放空一下,珍惜每次享受寧靜的機會,人生每個階段盡情享樂,方能繼續前行,面對未來的挑戰。
新一代放射治療 精準治癌
近年放射治療技術不斷進步,為癌症病人帶來更多治療選擇,例如立體定向放射治療能夠集中放射線照射腫瘤,現時更可配合磁力共振影像導航,清晰呈現軟組織結構,追蹤腫瘤變化,從而因應其變化即時調整輻射劑量分布。以治療前列腺癌為例,使用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能減低對鄰近器官如膀胱和直腸的影響。治療次數亦可由四十次大幅縮減至五次,減輕患者舟車勞頓之苦,讓他們盡快回復日常生活。
最先進的放射治療技術還有質子治療,它利用筆尖式掃描射束,更精準地瞄準腫瘤,而質子在穿過身體時,幾乎不會釋放能量,只有到達目標腫瘤時才把能量完全釋放,進一步減低對周邊正常組織的傷害,尤其適用於治療前列腺癌、乳癌等需要較精準治療的癌症。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