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診療所|爭秋奪暑保健必備 降燥湯解肺熱 藿香正氣散抗病毒止秋瀉

2022-08-22 00:00

明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處暑,正是暑氣將止,秋意日濃之時。在這爭秋奪暑季候,特別容易出現秋燥及秋瀉,要避免呼吸道、腸道及皮膚問題,張勇醫師提醒大家要注意如腸病毒等秋天好發的濕邪,以及適時保健,生津潤燥,自能無懼「秋老虎」來襲。   

津液減少誘秋燥

近日日間氣溫雖仍酷熱,但立秋過後,天氣開始逐漸出現變化,入夜已覺有點清涼,濕度亦明顯降低,縱然沒有了炎夏的翳焗及濕熱感覺,此時卻要特別注意,乾燥的秋季氣候,可對身體造成不同的影響。張勇醫師說:「入秋過後,由於空氣中缺乏水分,容易誘發秋燥問題,此時因津液減少,令致身體缺乏水分保護,有機會導致一系列症狀,例如乾燥環境使鼻黏膜變乾,容易出現流鼻血,而口乾舌燥,喉嚨缺乏津液下亦常引致喉嚨痛及生痱滋,甚至出現氣管敏感,產生肺燥及燥咳等現象,這些屬於上呼吸道的毛病。」

值得注意的是,秋燥除影響口鼻及呼吸系統,亦令皮膚變得乾燥易痕癢,而濕疹更經常好發於此季節,所以張勇醫師特別提醒陰虛火旺之人,即體質容易上火,經常有皮膚過敏及鼻敏感、大便易乾結人士,平日要多喝水,注意攝取足夠水分補濕,才能減低秋燥的影響。

易感染病毒秋瀉

除了秋燥,秋瀉是另一經常遇到的問題,張勇醫師說:「中醫理論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裏』,代表氣血會從肺經流注到大腸經中,所以當肺部碰到問題,連帶大腸也大有機會受到影響,此時除要顧及潤肺及護膚保濕,腸胃亦要多加留意。」

每逢踏入秋季都是感染腸病毒的高峰期,當病毒進入腸胃後,便很容易導致腹瀉,故張醫師提醒大家:「中醫學中,腸病毒屬於秋天好發的濕邪,家長要特別注意家中幼童,若發現他們沒胃口及不願進食,又或肚屙頻密及大便不清,便有可能受到腸病毒感染。」

至於診治秋瀉,張醫師指中醫在這方面十分拿手。「主治消化系統毛病的藿香正氣散,屬專門針對秋瀉的中藥,含有藿香、紫蘇、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朮、半夏、陳皮、厚樸、桔梗、甘草、大棗等成分,具解表化濕、溫脾止瀉作用,適用於治理腹瀉等症狀。」

藿香、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朮、半夏、陳皮、蒼朮是專治秋瀉的中藥。
藿香、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朮、半夏、陳皮、蒼朮是專治秋瀉的中藥。

 

潤肺降燥湯療

要緩減秋燥對身體的影響,張勇醫師認為最重要是生津潤燥,「秋天應進食能潤燥潤肺的食物,雪梨便特別適合這季節,除可單獨食用,亦可以此製作湯水,例如包含雪梨乾、雪耳、沙參、玉竹、淮山、百合,蜜棗及南北杏等材料的雪梨潤燥湯,便具生津潤肺、滋陰潤燥的功效,另可加入豬𦟌同煲食味更佳,這是針對秋季的上佳湯水。」

雪梨潤燥湯含有雪梨乾、雪耳、沙參、玉竹等材料,具生津潤肺、滋陰潤燥作用。
雪梨潤燥湯含有雪梨乾、雪耳、沙參、玉竹等材料,具生津潤肺、滋陰潤燥作用。

‧玉竹雪梨雪耳潤燥湯

材料:雪梨乾10錢、漳州雪耳1球、北沙參5錢、玉竹3錢、淮山3錢、百合3錢、杞子1錢、蜜棗1隻、南杏2錢、北杏1錢、豬𦟌半斤。

製法:雪耳用清水浸泡二十分鐘,其他材料略洗及豬𦟌汆水後,一同放入砂煲,加適量清水,以大火煮滾後改細火煲兩小時,再加鹽或糖調味即成。

功效:生津潤肺,滋陰潤燥。

想知更多健康資訊 請到WeCare Health專頁瀏覽 按此

https://www.facebook.com/wecarehealthhk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