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健園|磁共振成像新技術具潛力 揪出早期肝纖維化
2022-06-06 00:00
乙型肝炎或脂肪肝等慢性肝病,有機會演變成肝纖維化,早期階段能通過藥物治瘉,後期患者有可能因出現肝硬化情況而未能逆轉。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團隊研發出基於自旋鎖磁共振成像的技術,能無創檢測人體組織的早期生化症狀,有潛力揪出早期肝纖維化。
由慢性肝病衍生
全球有十五億人罹患慢性肝病,如脂肪肝、乙或丙型肝炎等在各地非常普遍,香港便有近百分之八人口屬乙型肝炎帶菌者,成年人中近四分之一有脂肪肝,後者往往由糖尿病、膽固醇高、血脂高、或中央肥胖等引致,而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慢性肝病的患者,有機會出現肝纖維化的現象。
現有方法存在局限
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團隊多年研發的基於「自旋鎖」(Spin-Lock)磁共振成像技術,能通過磁場下的磁化轉移現象無損探測人體組織內的大分子含量變化,因此有潛力用於早期肝纖維化的診斷。研發這項技術的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陳蔚天教授解釋:「現在的磁力共振方法,經常通過檢測結構變化來診斷疾病,但在很多疾病的早期階段,往往有很長時間沒任何結構上變化,只會出現一些生化症狀,例如在組織內大分子或者新陳代謝產物含量的變化。通過這套創新技術,可檢測這些生化特徵來作出早期診斷。此方法亦可監測治療的成效。」研發團隊成員亦包括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黃煒燊教授,以及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朱昭穎教授。
易用無入侵性 毋須添配儀器
生化成像是目前熱門的科研話題,跟其他生化成像方法相比,陳教授指這項剛奪得2022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的自旋鎖磁共振成像新法,有它的獨特優勢。「自旋鎖生化成像技術適用於平日的磁力共振儀器,不用配合任何外來硬件,而由於沒有任何輻射,也毋須利用造影劑,對人體並無損害,應用上亦非常方便。病人只要適合進行一般磁力共振,就同樣可以使用這種技術。」
陳教授表示目前這技術在早期肝纖維化的診斷上已進行初步的臨牀實驗,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團隊正在籌備多中心臨牀實驗來進一步驗證這一應用。陳教授亦指出,自旋鎖成像是一種通用的生化成像技術,可應用到不同疾病,目前除了用於檢測肝纖維化,也會和其他醫生合作,應用於檢測關節、眼科、癌症,以至腦科等疾病上。「自旋鎖技術可開發定量分析方法,有效檢測一些非常重要的新陳代謝產物和大分子,現在已有大量科研結果證明,自旋鎖技術在很多的臨牀問題上,都有非常大的應用潛力。」團隊期望三年後能將此技術推出市場。
聽專家話
陳蔚天教授:「《黃帝內經》上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