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回憶】逛老房子賞舊物 跨年代藝術概念館 白鐵信箱/葵扇/矮木凳裝置作品 重現舊香港之美

2021-08-19 00:00

建築保育在香港備受重視,即使是收購舊樓的發展商也不例外,最近太子兩座即將清拆的廣州式唐樓,舊瓶換上新酒,地下單位化身藝術概念館,以獨特方式展現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白鐵信箱、六十年代的電掣、七十年代的木門等眼熟事物,提醒人貪新不忘舊,同時欣賞老建築。

「舊香港.融舊──藝術概念館」所在地,是太子基隆街一處廣州式唐樓地下,未走進去,外面的騎樓柱已先聲奪人,上面被寫上白底黑字書法,仔細一看,是這座唐樓用廣東話自述身世。原來它早於1945年前興建,「今年我都接近八十歲,同大家一齊經歷戰後復甦、人口暴增、經濟轉型等等」,亦娓娓道來建築特色,它樓高四層,每層建築面積都不同,屬騎樓式設計,騎台由支柱支撐。所謂騎樓,意思是建築物的露台部分會遮蓋整條行人路,就像騎在街道之上,而且具有遮陽擋雨的功能。

為唐樓柱題字的是九十後書法家吳雨桐(筆名「築墨青」),她亦是建築師,為負責此唐樓項目重建的樂風集團工作。吳雨桐說在三條騎樓柱上題字,靈感來自「九龍皇帝」曾灶財在街頭留下的墨寶,風格較即興、隨意,她是首次在建築物上寫字,「書法一向給人古老的感覺,這種創新方式也可以令人對書法提起興趣」,同時多了一個方式與街坊溝通,讓唐樓向大眾說故事。她又透露,團隊亦在構思重建後可如何善用這騎樓柱身。

概念館內設有多個由跨年代舊物組成的裝置作品,例如館中央立了五道風格各異的木門,製於上世紀1950至1970年代,戶戶相對,門前放了矮木凳和葵扇,坐在其上,令人想起兒時沒有冷氣,左鄰右里開門乘涼聊天的畫面。另外亦邀請了「李漢港楷」招牌字體復修計畫的發起人李健明合作,展出多個手寫招牌,是上世紀1960至1980年代經濟起飛的憑證。

把太子唐樓地下空間變成藝術概念館,做法頗新鮮,想出這點子的,是近年主力在油尖旺區收購舊建築的發展商樂風集團。集團助理董事鄭家俊解釋,今次展出的無論是木門、露台欄柵、樟木籠櫃還是白鐵信箱,都是多年來進行工廈或住宅收購項目時搜羅得來。

鄭家俊認為可持續發展是建築界大趨勢,故愈來愈多發展商都會收集重建單位的舊物,概念館以「融舊、納新、永恆」為主題。「好多時我們收購單位後,原有業主或租客都不會清場,留下很多舊物件,我們便會逐樣東西翻看,尤其舊工廈很多都會遺留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舊物,我們通常會收集起來,運去倉庫,看看將來會否有機會展出,或者加入新設計。」儘管單位大多髒亂,不過他與同事還是滿有興致地發掘,有時還會問前業主物件的故事,有次他就發現一家製衣廠遺下一部衣車,少見地集合褶骨與車縫兩個功能於一身,該部衣車和一大疊發黃的製衣廠單據便成了今次的陳列品,見證了製衣業變遷。

概念館亦設有一個約百方呎的房間,投影樓上住宅單位昔日廚房模樣,當中石屎剝落,老化嚴重,不時聽到漏水聲。鄭家俊解釋,由於這類唐樓單位大多沒有業主立案法團,缺乏管理,未必願意花費維修,或者被業主改建為劏房,衞生環境惡劣。

概念館的陳列品還開放給參觀者收藏,而全部收益將捐予「間築社」,那是一個由建築系青年和專業人士成立的本地慈善團體,過往曾為劏房戶設計家具,改善基層家庭居住環境。

「舊香港·融舊──藝術概念館」
日期:即日(8月19日)至8月27日(五)
時間:星期一至五/1:00pm至9:00pm

 星期六及日/12:00nn至9:00pm
地點:太子基隆街1至7號地下

文:陳詠恩

圖:黃頌偉、樂風集團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