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回忆】逛老房子赏旧物 跨年代艺术概念馆 白铁信箱/葵扇/矮木凳装置作品 重现旧香港之美

2021-08-19 00:00

建筑保育在香港备受重视,即使是收购旧楼的发展商也不例外,最近太子两座即将清拆的广州式唐楼,旧瓶换上新酒,地下单位化身艺术概念馆,以独特方式展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白铁信箱、六十年代的电掣、七十年代的木门等眼熟事物,提醒人贪新不忘旧,同时欣赏老建筑。

「旧香港.融旧──艺术概念馆」所在地,是太子基隆街一处广州式唐楼地下,未走进去,外面的骑楼柱已先声夺人,上面被写上白底黑字书法,仔细一看,是这座唐楼用广东话自述身世。原来它早于1945年前兴建,「今年我都接近八十岁,同大家一齐经历战后复苏、人口暴增、经济转型等等」,亦娓娓道来建筑特色,它楼高四层,每层建筑面积都不同,属骑楼式设计,骑台由支柱支撑。所谓骑楼,意思是建筑物的露台部分会遮盖整条行人路,就像骑在街道之上,而且具有遮阳挡雨的功能。

为唐楼柱题字的是九十后书法家吴雨桐(笔名「筑墨青」),她亦是建筑师,为负责此唐楼项目重建的乐风集团工作。吴雨桐说在三条骑楼柱上题字,灵感来自「九龙皇帝」曾灶财在街头留下的墨宝,风格较即兴、随意,她是首次在建筑物上写字,「书法一向给人古老的感觉,这种创新方式也可以令人对书法提起兴趣」,同时多了一个方式与街坊沟通,让唐楼向大众说故事。她又透露,团队亦在构思重建后可如何善用这骑楼柱身。

概念馆内设有多个由跨年代旧物组成的装置作品,例如馆中央立了五道风格各异的木门,制于上世纪1950至1970年代,户户相对,门前放了矮木凳和葵扇,坐在其上,令人想起儿时没有冷气,左邻右里开门乘凉聊天的画面。另外亦邀请了「李汉港楷」招牌字体复修计画的发起人李健明合作,展出多个手写招牌,是上世纪1960至1980年代经济起飞的凭证。

把太子唐楼地下空间变成艺术概念馆,做法颇新鲜,想出这点子的,是近年主力在油尖旺区收购旧建筑的发展商乐风集团。集团助理董事郑家俊解释,今次展出的无论是木门、露台栏栅、樟木笼柜还是白铁信箱,都是多年来进行工厦或住宅收购项目时搜罗得来。

郑家俊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建筑界大趋势,故愈来愈多发展商都会收集重建单位的旧物,概念馆以「融旧、纳新、永恒」为主题。「好多时我们收购单位后,原有业主或租客都不会清场,留下很多旧物件,我们便会逐样东西翻看,尤其旧工厦很多都会遗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物,我们通常会收集起来,运去仓库,看看将来会否有机会展出,或者加入新设计。」尽管单位大多脏乱,不过他与同事还是满有兴致地发掘,有时还会问前业主物件的故事,有次他就发现一家制衣厂遗下一部衣车,少见地集合褶骨与车缝两个功能于一身,该部衣车和一大叠发黄的制衣厂单据便成了今次的陈列品,见证了制衣业变迁。

概念馆亦设有一个约百方尺的房间,投影楼上住宅单位昔日厨房模样,当中石屎剥落,老化严重,不时听到漏水声。郑家俊解释,由于这类唐楼单位大多没有业主立案法团,缺乏管理,未必愿意花费维修,或者被业主改建为劏房,衞生环境恶劣。

概念馆的陈列品还开放给参观者收藏,而全部收益将捐予「间筑社」,那是一个由建筑系青年和专业人士成立的本地慈善团体,过往曾为劏房户设计家具,改善基层家庭居住环境。

「旧香港·融旧──艺术概念馆」
日期:即日(8月19日)至8月27日(五)
时间:星期一至五/1:00pm至9:00pm

 星期六及日/12:00nn至9:00pm
地点:太子基隆街1至7号地下

文:陈咏恩

图:黄颂伟、乐风集团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