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藝術月

2021-06-10 00:00

「藝術五月」結束了,各場博覽會和拍賣會的買氣和人氣都不錯,證明本地藝術市場還是很有韌力。商業味較濃的藝術月過後,香港新一代藝術學院生力軍作品陸續登場,讓火辣辣的藝術月延續下去!

每年踏入暑假,莘莘學子內心相信都有點複雜,一方面當然是開心,考試結束後可以全情投入放假,一方面對未來又有點迷惘,特別是畢業生即將踏入社會,開始人生新階段。每年香港幾所培育藝術人才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城市大學,都會為應屆畢業生舉行作品展,不僅是學生個人的成績表,也是香港藝術教育的成績表,也許學生的作品在技法上相對稚嫩,但年輕人創意澎湃,對社會上各種衝擊有深刻的體驗,在沒有任何商業條件考量下,作品往往讓人有意外驚喜。

中大藝術系本科生畢業展正在校內文物館舉行,展出二十四位畢業生的作品,展覽以《菠蘿腸仔用牙籤拮住》為主題,相當有趣,用牙籤穿起菠蘿與腸仔是很街坊的小食,形象一點也不「藝術」,然而同學們以此告別四年學習生涯,奔向未知的未來,像海報設計的拉炮煙火,彩色紙碎飄散,是慶祝同時也是結束,他們懷抱的心情是矛盾的,也是堅定的,在戲謔與嚴肅之間嘗試找出方向,正如他們所述:「菠蘿與腸仔要用牙籤拮住,或許我們都有不願放下的堅持」。

香港浸會大學的畢業展以探討自己與藝術的距離為主題,一百二十八位畢業生的作品,呈現學生與藝術的距離,以及對藝術的理解與感悟:「要步近藝術,必先從現實常態中抽離,每份作品展現了各人創作時的狀態,擁有自己與藝術溝通的語言。整個展覽由不同距離、空間、透視所組成,讓觀者在各人獨特的世界間穿梭」。展品設置在香港浸會大學啟德校園不同地點,這個校園前身是英國皇家空軍軍官俱樂部,屬於一級歷史建築,同學們的作品在一個具有「歷史距離」的地方,也許更能營造獨特的空間?

除了幾所大學,香港藝術中心附屬機構香港藝術學院,也是培育藝術家和藝術專業人士的地方,近日學院正舉辦一個名為《當非物質文化遺產遇上當代藝術》的展覽,雖然不是畢業展,但策展人林嵐表示展覽也可以說是一個階段的總結:「香港藝術學院參與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項目已經有一段時間,其中不少作品,我覺得非常有趣,所以希望舉辦一個獨立展覽,和大家一同探討當代藝術畢業生,遇上工藝訓練後引發聯想,是工藝注入了他們的當代藝術?還是當代藝術改變了工藝?」參展的六位藝術家分別以剪紙、紮作、長衫等傳統手工藝作為創作媒介,而且融合了當下環境因素,例如鍾肇峰以剪紙描繪疫症下香港情境的《疫景》,藝術家表示疫症下大家被逼留在家裏,家中的窗門成為香港人每日的風景;另一位藝術家周芷瑤大學期間主修雕塑,去年完成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畫導師培訓課程,傳承香港紮作技藝,結合傳統紮作與雕塑,創作了全新概念的舞獅獅頭。

林嵐表示:「藝術學院教育注重概念,給學生鑽研手藝的機會不多,像我也是用自己時間跟隨師傅學過木工,其實手工藝的技能在藝術創作中與概念同樣重要,不過也正因為這種特殊的教育學習環境,能夠讓學生和年輕藝術家有機會結合兩者,像鍾肇峰學習的雖然是傳統剪紙工藝,但結合了前後空間等概念和表達技巧,而且有別於傳統作為吉祥或裝飾品等剪紙作品,他通過這種工藝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與當下環境,這就是手工藝與當代藝術結合的成果。」

執筆之際,大學的畢業展尚未開幕,看完資料,心裏已經急不及待去欣賞年輕人充滿激情的創意。無論他們是否以藝術作為人生目標,他們在大學裏學習到對美的追求,以及真誠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勇氣,將陪伴他們一生,給他們力量往理想走下去。又一批年輕人進入社會了,其中有多少個立志成為全職藝術家?有幾個會「成功」?而「成功」的定義又是甚麼?香港的文化藝術繼續發光發熱,對教育界及年輕藝術家的支持絕不可忽略,除了社會上有心人的支持,政府更是責無旁貸,藝術文化之路不易走,讓我們一起扶植這批幼苗,讓他們茁壯成長!


文:蘇媛 圖:由受訪者提供
蘇媛,一位業餘藝術愛好者,早年留學英國倫敦,學習東方文化和中國藝術,曾參與藝術拍賣、展覽和出版等工作,研究範圍以玉器和近現代中國書畫為主,經常出沒香港和內地的拍賣會與畫廊,遊走於藝術和商業之間。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