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点评|日本科学精神对我们的启发

2021-10-06 22:20

自2000年至2021年,已有20位日本或日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美籍日裔科学家真锅淑郎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得到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去年日本或日本籍科学家落空了诺奖,对上一届吉野彰夺得2019年度的化学奖,保持日本19年不间断每年获一奖的纪录。,当时中国受到很大震撼,不少人在评论中国科学不行,沿于教育与文化落后使然。今年有关的评论在内地少了很多,事关国家摆明态度加强基础科学研发,并对教育政策进行调整,管控只求考试升名校的过度课外补习之风,旨在释放年轻一代的科学精神。

先说真锅淑郎的故事︰他是日本成长的科学家,东京大学理学部地球物理学科毕业,在本校攻读数物系研究科,1958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赴美并取得美国国籍。他在美国利用高速电脑于1960年代后半期取得了成果,发表大气与气温关系的研究成果,他专注研究60年而不言累,结果凭建立「气候模型」获得诺奖。

真锅接受日本放送协会(NHK)访问时说︰「在东京大学地球物理教室时,已制作出有助发展天气预报的气候模型,起初是基于好奇心从事研究。」他表示,「并无真正辛苦」,对气候研究者信念是「对不论什么事都抱持好奇心至关重要」。

一个科学家的成长是好奇心,而不是「什么都懂」(考试有答案)的「优异成绩」学生。《日经新闻》资深记者吉川和辉回忆,研究气候变化的先驱人物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布洛克(Wallace Broecker)表示︰「(真锅)对研究的热情令人难以置信。简直就像从身体里发出火焰」。科学家除了有好奇心,还要内心一团火的热情,两者是相关的︰如果从小不问因由细节去强迫学生应试,他的好奇心和兴趣必然耗尽,结果很难保持对事物的热情。

几位获取诺奖的日本人科学家都曾表达自由学习的重要性。江崎玲于奈(1973年,物理),他说︰「小时候接触大自然,激发原始和天真的探究精神,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新一代科学巨匠的路。」中村修二(美国籍)(2014年,物理)直斥亚洲的「虎妈教育」,破坏孩子创意及独立思考。小柴昌俊(2002年,物理)倡议孩子要有游戏的欢乐时光,也要从小热爱阅读。

要培养出更多的诺奖科学家,离不开国家的资源投入。2001年,日本启动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画」,提出在未来50年内培养出30个诺奖得主的目标。期间,日本提高科研投入,有关经费占GDP 逾3%。日本最新一期的「科学及技术基本计划」科研经费增至GDP的4%。

我们的科研情况如何?一句话︰急起直追。日前,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国家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超2.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2%,创历史新高。中国研发经费总量目前是世界第二,不过,占GDP的比逹率还是低于日本,只有2.4%。但是趋势是乐观的,2000年时,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是1.0%;到2013年,研发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准,可见近年增长势头很好。

我们还没有提出规划未来要培养几多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毕竟日本的基础科学比我们早起步至少50年,不过,可以肯定的说,当中国步入小康社会之后,我们更有实力追寻梦想。

深蓝

原文刊于《巴士的报》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