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点评】学学什么叫「胸怀国之大者」

2021-04-20 06:40

香港过去是英国殖民地,香港人从少到大受的教育,都没有什么国家观念。

早前港澳办主任夏宝龙讲「爱国者治港」标准时,提到在香港政权架构中,身处重要岗位、掌握重要权力、肩负重要管治责任的人士,必须是「坚定的爱国者」,对他们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其中一点是「胸怀国之大者」。夏宝龙说香港命运从来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休戚与共。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国家发展全域,谋划香港的未来,办好香港的事情,推进一国两制实践。

我听完他的话,心中在想,到底有多少香港人明白什么叫「胸怀国之大者」?后来我在多个场合,和高官、议员谈到这个问题,问他们什么叫「胸怀国之大者」,发觉没有太多人答得上来。很多从政者都是打著自己个人的小算盘,或者在想香港的小局,没有多少人看到国家的大局。不要叫他们贡献国家了,就连叫他们办好香港的事,不要搞出大问题,不要影响到国家,不为中央添烦添乱,也不一定能办到。

我只能上网查一下,看看习主席又是如何论述「胸怀国之大者」。发觉他近年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国之大者」这个概念。

首先是对中青年官员的要求,是要他们看清大局作科学决策。去年10月10日,习主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发表讲话,他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做到科学决策,首先要有战略眼光,看得远、想得深。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帐,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域添彩。

看到这里,我反思香港近年做了什么事情,可以做到一域争光、更为全域添彩呢?

再进一步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处理重大问题要「讲政治」。去年12月24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由习主席发表重要讲话。他认为领导干部要旗帜鲜明讲政治。要找准座标、选准方位、瞄准靶心,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使讲政治的要求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具体来说,就是要提高三种能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提高政治领悟力、提高政治执行力。

「讲政治」正是准确把握「国之大者」的关键所在,是中央对内地对官员干部的根本要求。

说到这里,想起中美斗争如斯激烈的现况,要讲政治,香港那能崇美?但香港从政客到官员,却还有不少人,希望走两边讨好的中间路线。正因为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驻港国安公署署长郑雁雄才发表讲话,指「我们绝不能幻想名义上回归,但还认美国、英国做老板,拿美英的价值做衡量标准,我们绝不能觉得中央的利益可以讨价还价,而英美的利益就唔郁得。」

从看大局作科学决策核心,到处理重大问题要「讲政治」,香港有多少人做到「胸怀国之大者」?决策荒腔走板的例子,所在多有。

例如落实「疫苗气泡」政策。香港疫情搞不好,中央既怕香港传播病毒回内地,也怕你出大事要中央来救。香港做不好全民检测,搞出「疫苗气泡」政策,希望全民打疫苗,也是无办法中的办法。其中一项措施是如饮食业员工若已打疫苗,食客也接种了疫苗的话,就可放宽限聚措施。新措施遭到部份业界人士反对后,最近传闻政府想让步,计划只要餐饮业员工自行申报不适合打疫苗,就可以不打,改以检测取代。若然如此,整个政策就废了。根本不是看大局作科学决策,而是受到政治压力就随意施为。

又例如在沙岭兴建「超级殡葬城」,那个地方与罗湖口岸一河之隔,香港把厌恶设施设在深圳闹市的家门口,又有无考虑邻近地区的感受?闹出深港矛盾,又要去劳烦中央来协调。

出现种种问题,皆因本地决策,根本没有全局观念,当然更谈不上「胸怀国之大者」。

未来香港,必须改变。有新人事,就有新作风了。

卢永雄

原文刊于《巴士的报》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