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挑战跨性别偏见|教研并进
2024-08-27 13:00
在我们的研究访谈中,经常发现跨性别人士面对多重偏见,偏见来源之一是来自社会服务提供者的跨性别偏见。跨性别人士泛指非顺性别、非二元男女性别认同的人士,是指其出生时指定的生理性别与其成长中的性别认同不一样。「跨性别偏见」是指拥护顺性别为唯一存在的性别,持有此观念的人对跨性别者及非二元性别者,抱有刻板印象和偏见的态度,并且有差别地对待这些人。例如有社会工作者不了解跨性别青少年发展的相关知识,坚持用出生时的生理性别来对待受到性别不安影响的跨性别女生,跨性别女生为了社工否定自己的性别认同而焦虑抑郁。
跨男跨女二元性别︰性别不安
跨性别群体中的二元性别群体,以跨性别女生、跨性别男生(跨男跨女)为主。「性别不安」泛指一部分跨性别人士因其性别认同与出生时指定的性别不匹配而感到的痛苦。跨男跨女因为出世纸上的生理性别与生活中所认同的性别不一样,特别是青春期身体浮现第二性徵并不符合自己的性别认同,因而产生强烈不安感,会持续地表现出对性别转换医疗服务的兴趣,例如医院管理局的跨专业健康照顾。
我们的访谈中有些跨男跨女早在幼稚园和小学阶段便开始表达跨性别认同,也有些是到青春期或成人阶段才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大部分需要医管局的跨专业健康照顾服务,例如透过荷尔蒙治疗、性别肯定手术使身体与性别认同一致,可以减少性别不安。要留意的是,不是所有跨男跨女都需要以上的医疗服务,部分人士因身体状况不适合,或个人只选择社交上的转化及心理支援。
非二元性别︰性别多样化
除上述二元性别的跨男跨女群体外,我们访谈中亦有非二元性别群体、社群性别认同与性别表达多元,例如有性别流动者、无性别者、又男又女者、非男非女者等等。这群朋友大都不需要跨专业健康照顾服务,如上述医疗上的荷尔蒙治疗,或是透过手术来改变身体。访谈中非二元性别青少年在大学、中学,在本地、外地生活都有。
社工服务——跨性别偏见
跨性别偏见是透过社会制度和机构政策发展出来的,学校基于顺性别价值观提供校规和性教育课程,认为学生只有二元男女生理性别,只教顺性别教育,否定跨性别女生使用女生的名字、穿女生校服。第二:它是透过个别人士抱持的偏见展露出不理解、不包容的行为,例如学校社工基于个人缺乏知识,表达歧视性语言,不愿意将学生转介给性别肯定健康服务。
当跨性别者经历了这些偏见,以及把一些偏见讯息内化了以后,会对精神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抑压、焦虑、甚至自杀危机。跨性别者面对的精神压力并非个人问题,而是与社会文化、社会制度有关。
另外,可透过以下社会工作实践,挑战跨性别偏见︰
建立安全空间︰我们在工作中时刻反思自己的跨性别偏见思想,提醒自己不应自行判断对方的性别,甚至假设只有跨性别男性和女性两个群体。在提供服务时将有关跨性别的刊物放到跨性别人士会到访的地方;亦增设中性洗手间,以示对跨性别人士的接纳,使跨性别人士可安心表达自己。在表格的性别选项上,除男性和女性之外,可增设其他性别的开放式选项。我们视乎场合及对方的心理准备而询问,使对方明白我们是出于关心而非猎奇的心态。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一些跨性别人士可能被逼离家出走,而失去居所。本港社福机构所提供的住宿服务都以二元性别划分,单纯按跨性别人士的外生殖器来安排他们入住单性别的住宿设施,或会增加他们受害的风险。社工与当事人应一同检视其现有的支援网络,向社会福利署申请体恤安置后,可以永久满足其住屋需要。
倡导社会工作专业上的改革:社工必须倡导明确的操守指引,以避免有意无意间对跨性别人士造成伤害。社工导师也需要掌握当今一些性别多元化的观点,包括反歧视和社会公义的观点,觉察文化对社工价值观的影响,要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让社工能自由地发表其对性别多元化的看法。
本栏欢迎院校学者投稿,分享个人学术见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为限,查询及投稿请电邮︰education@singtao.com。
文:香港教育大学特殊教育与辅导学系副教授、注册社工郭勤博士
延伸阅读: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