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仁心济世为怀 古代名医──华佗 甫谧 孙思邈 李时珍|历史人物

2024-07-02 14:00

外科鼻祖华佗

华佗,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明人绘制的华佗像,紫禁城南薰殿藏(维基百科图片)
明人绘制的华佗像,紫禁城南薰殿藏(维基百科图片)
位于安徽合肥的安徽中医大学的华佗塑像(维基百科图片)
位于安徽合肥的安徽中医大学的华佗塑像(维基百科图片)
  • 生卒年份:公元145年—208年

名句节录:
「饥饱无度则伤脾,思虑过度则伤心,色欲过度则伤肾,起居过常则伤肝,喜怒悲愁过度则伤肺。」(出自《华氏中藏经》,相传华佗弟子编集其理论、药方而成书。)

华佗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医师之一,亦是中国医学史上首位利用外科手术行医及发明古代的麻醉药「麻沸散」的医者。
有一次,华佗遇到一位面色苍白、腹痛得很厉害的病人,经诊断后便推断他患了盲肠炎;华佗于是先让病人服下麻沸散令其失去知觉,再剖开其腹部进行外科手术,切除病人的盲肠后再用线将伤口缝合,经休息后病人便痊愈了,这亦是华佗利用外科手术救回病人性命的行医经历之一。
此外,三国时期的曹操一直被头风病缠绕,得知华佗于城内便急召他到宫内为自己诊治。虽然曹操经华佗施针后头风病得以好转,可惜只是治标不治本,经数次治疗后曹操便命令华佗必须把他的头风病完全治好。华佗于是向曹操提出先服下麻沸散,然后再利用开脑手术为其取出脑内的风涎以彻底医治头风病;曹操听后大怒,以为华佗要谋害他,竟下令将华佗处死,而随着华佗的离世,其著作《青囊书》亦因而失传了。

华佗的故事:

针灸之父皇甫谧

皇甫谧,出身于东汉名门世族,一生以著述为业,后得风痹疾,仍手不释卷。著有《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除此之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百度图片
百度图片
百度图片
百度图片
  • 生卒年份:公元215年—282年

名句节录:
「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针灸甲乙经》)

皇甫谧原是西晋著名的作家,作品遍及文学、历史、哲学。
42岁那年,他患上「风痹症」导致四肢关节麻痹,痛不欲生,皇甫谧便开始研究医术,发现针灸对此病甚为有效,于是尝试为自己治疗,结果经过一番治疗后得以康复痊愈。其后,皇甫谧将此临床心得和研究,再结集古人的典籍,撰写成医学经典《针灸甲乙经》流传后世。
事实上,刚成年的皇甫谧仍是一个不学无术、学习懒散的人,上课时总是不专心常惹老师不满。有一次,皇甫谧到别人的果园偷取生果,谁知被人发现,果园主人便上门要求道歉及赔偿,婶婶为了皇甫谧的前途只好道歉及赔偿,更自责自己管教不善才导致皇甫谧如此顽劣,皇甫谧听后深感悔疚,从此改过并努力读书,终成一代著名作家及名医。

皇甫谧的故事

大唐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从小多病,耗尽家产医治仍疗效不佳。他有见很多百姓因为没钱治病而死,因此他18岁立志学医,终身勤奋不辍。著作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古代中医的百科全书。

清宫殿藏本孙思邈画像。(维基百科图片)
清宫殿藏本孙思邈画像。(维基百科图片)
  • 生卒年份:公元541年—公元682年
  • 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

名句节录: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孙思邈虽然并非出身望族,但自幼熟读百家经书。孙思邈小时候一直体弱多病,家人为了医好他的病,可谓倾尽家财,令他从小就体会到养生保健的重要,再加上对中医药深感兴趣,因此孙思邈18岁就立志学医,并决心学成后为贫苦大众行医治病。

孙思邈淡泊名利,即使隋唐两朝的皇帝邀请他担任太医,他都一一拒绝,反而云游四海,一边为普罗大众行医,一边采药,希望搜集到多些药方和验证多些中药,以便日后写一本关于中医药的书,作为后世医师的参考,结果撰写了《千金要方》这本重要的医学著作。
孙思邈认为妇人和儿童的诊治十分重要,因为关系到人类繁衍的大事。相传孙思邈某次出诊时,遇上出殡队伍,他发现棺材渗出鲜血,于是请求开棺,发现棺内的妇人只是难产,还未断气。于是施针喂药,救回妇人与腹中的婴儿。
孙思邈十分重视医德和修养,认为应该以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专业医疗道德对待所有病人。后人有感孙思邈的医学成就和高尚的医德仁心,遂尊称他为「药王」。

孙思邈的故事

本草名医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父亲及祖父皆为大夫,惟当时医者的社会地位不高,李父希望他读书应考科举,不鼓励他习医。但李时珍3次参加乡试皆失败,决定弃儒从医。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27年编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与扁鹊、华佗和张仲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 生卒年份:公元1518年—公元1593年
  • 著作:《本草纲目》、《濒湖脉学》等

名句节录: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本草纲目》

李时珍出生于医学世家,祖父和父亲同为大夫,让李时珍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中医知识。在以前的中国,医生的地位不高,所以李时珍的父亲希望儿子可以考取功名以谋得一官半职。然而,科举之路不易,对人的精神和肉体带来折磨,李时珍当时便患上一种叫「骨蒸」的疾病,近似现今的肺炎。经此一病,李时珍决定弃科举,做医生,行医救人。

由于医术精湛,李时珍后来还是进入了太医院做官。不过,他始终觉得官场的生活并不适合自己,于是辞去官职,专心著书。李时珍由35岁壮年开始,直到60岁后头发斑白,用了27年的时间写成被誉为中医药百科全书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行医时,已感前人医书混淆又不准确,时将一种药物当作两三物,又或将两种不同的药物混为一谈。尤其是许多有毒的药物,竟被视为可以延年益寿。于是,李时珍四出收集药物标本,又亲身试药,务求辨清各种药物。在撰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李时珍特别重视分门别类,分为金石、水、火、土、果等16部,每部再分类,有系统地记录了近2,000种药材,共约200万字,大大推动中国医药学的发展。

李时珍的故事

文:星岛小学学生报《阳光校园》编辑部、励进教育中心;图:网上图片

延伸阅读: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