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备战中文科|卷一「阅读能力」备试练习 课外文言文《左传》〈子鱼论战〉

2024-03-11 14:00

〈子鱼论战〉《左传》

今日金句︰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1)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①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②也已。」弗听。

(2)

十一月己巳朔③,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④成列,楚人未既济⑤。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⑥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⑦歼焉。

(3)

国人皆咎⑧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⑨不禽二毛⑩。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⑪不鼓不成列⑫。」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⑬之人,隘而不列,天赞⑭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⑮,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⑯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⑰焉。三军以利用⑱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馋⑲可也。」


【注释】

  • ①天下弃商︰上天不肯降福给商。此指上天不保佑宋国,因宋地是商的旧都,宋人是商微子的后裔。弃,抛弃,不保佑。
  • ②赦︰宥,赦免。
  • ③十一月己巳朔︰己巳年十一月一日。朔,农历每月初一。
  • ④既︰动作完成,完全、已经。
  • ⑤济︰渡河。
  • ⑥陈︰通「阵」,此作动词,指摆好阵势。
  • ⑦门官︰守卫宫门的士兵,此指国君的护卫。
  • ⑧咎︰怪罪,责备。
  • ⑨不重﹙chóng﹚伤︰不再杀伤已受伤的敌人。重,再,再次。
  • ⑩不禽二毛︰不擒拿半老的敌人。禽,通「擒」,俘虏。二毛,头发黑白斑驳的人,指代年老的人。
  • ⑪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为商的后代,故宋襄公以此自谦。
  • ⑫不鼓不成列︰不击鼓进攻还没摆好阵势的敌军。商周时期打仗有「成列而鼓」的规矩,是一种「礼仪之兵」的表现。
  • ⑬勍﹙qíng﹚敌︰强劲的敌人。勍,强而有力。
  • ⑭赞︰帮助,辅助。
  • ⑮胡耇﹙gǒu﹚︰年纪大的人,或指年老、高寿。胡,年老。
  • ⑯明耻︰使﹙士兵﹚认识甚么是耻辱。使动用法。
  • ⑰服︰﹙向敌人﹚屈服。
  • ⑱三军以利用︰军队的作用就是利用有利时机进攻求胜。三军,指上、中、下三军,泛指军队。用,施用,此指作战。
  • ⑲鼓馋﹙chán﹚︰鼓舞进攻不成阵势的军队。馋,不整齐。

【分段要旨】

  • 第一段︰宋楚泓水之战在即,子鱼诤谏,宋襄公不听劝阻。
  • 第二段︰记敍交战过程,宋襄公执守「不鼓不成列」古训招致战败。
  • 第三段︰战后检讨,子鱼直指宋襄公不懂打仗,论说用兵之道。

〈子鱼论战〉文章赏析

宋襄之仁 礼仪用兵众矢的

春秋时期,宋国与楚国在泓水打了一场仗,结果以宋的惨败收场。原本,宋军早已在河岸一方布好阵势,完全可凭有利条件,先发制人,然而由于宋襄公执守「不鼓不成列」的古训,错失先机,吃了败仗。他自己还受了股伤,不久便死去。这史上有名的「泓水之战」,是怎样发生的,又该如何评说?如果你也有兴趣一探究竟,那就让我们一起展读经典史籍《左传》,从中找到答案、寻求启示吧。

内容分析

长于敍事 擅写战争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著﹙学界存有争议﹚。本书主要记录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且特别注重对战争的记述,故有「相砍书」之称。这部史籍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敍事,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言,素来被尊为「散文之祖」。

〈子鱼论战〉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之一。此文对泓水之战的始末有具体记述,重点是记录宋襄公与子鱼关于战争的言论。

却说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在位时倡行仁义,力争做中原盟主。当时郑国依附楚国,令到襄公非常不爽。于是,他在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率领卫、许、滕等国进攻郑国。同年冬天,楚国出兵伐宋救郑,于是有了这场泓水之战。

宋襄公在准备应战时,主管国家军政的大司马公孙固﹙即子鱼﹚劝谏说,「上天不肯降福给我们这些商的后代已经很久了,可您还一心想着中兴,这违背上天的罪过是不能赥免的!」子鱼明显是在劝他不要与楚军打硬仗,可惜襄公根本不听。

子鱼论战 直中要害

两军对决这天,宋军已在泓水一边布好阵,楚军还在渡河。子鱼说敌众我寡,趁他们还没完全渡过来,发起进攻吧。宋襄公说,不行。到了楚军全部过河,但还未摆好阵势的时候,子鱼又提议进攻,宋襄公依然说不行。到了对方摆好阵,两军开战,宋军一击即溃,宋襄公大腿受伤,他的亲兵也被全歼。宋国的臣民都在埋怨他们的国君,可是宋襄公却这样回应︰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即不攻击受伤的人,也不擒拿年老的人﹚。他说,古人作战「不以阻隘」﹙不靠关隘险阻取胜﹚、「不鼓不成列」,寡人虽是亡国殷商的后代,却不能攻击还没摆好阵势的敌人。对敌人讲仁慈,好一个宋襄公。这正是成语「宋襄之仁」的由来。

子鱼听完他这一番话,直指「君未知战」,即说宋襄公不懂打仗。他说,强敌因险隘而不成列,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困住他们狠狠地打,有何不可,又何须顾虑?强敌当前,来者都是我们的敌人,抓到就是俘虏,还管甚么头发花不花白!他又说,训练士兵时让他们懂得甚么是耻辱,勇敢作战,就是为了多杀敌。敌人受伤为何不可再补一刀?如果不忍心,就应该一开始就不伤害他!如果怜惜那些长者,就乾脆不要打仗。他进而说,军队用来打仗求胜,锣鼓大作是为了鼓舞士气,攻击没有摆好阵的敌人也是完全应该的。

读毕全文,看官作何感想?笑宋襄公的固执迂阔,感子鱼的审时度势、灵活变通?从今人的观点来看,兵不厌诈,先发制人,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历史总是自有因由,须客观视之。这个故事,这番对话,事实上反映的是当时两种对立的观点,即「礼仪之兵」与「诡诈奇谋」的争持。商周时期用兵打仗讲的是「不鼓不成列」、「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不相诈」。可是时移世易,到了宋襄公时代,讲仁义反而不合时宜,他自己成了固守用兵之礼的最后样板,也沦为天下笑柄。从此之后,此调不弹,可想世风的丕变。

层次分明 详略有致

说回此文的写作特色,最值得称道的当是作者的记敍技艺。试想,一场史上有名的大战,涉及多少因素、多少人物,以千头万绪来形容殊不为过。然而作者将历史的聚光灯,投射在两个人物身上,通过他们就同一场仗的不同言行,反映出一个大时代不同的价值取态与观点交锋。全文焦点集中,人物形象突出,宋襄公的固执,子鱼的机辩,对照鲜明。子鱼对战争的论说,建立在对襄公的批驳上,层层推进、要言不烦,铿然有力,读之畅快,令人击节。作者站在历史的高位审视春秋时代的人和事,选材删繁就简、取舍有道,敍述层次分明、详略有致,展现出不凡的史识与史笔。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客观冷静的笔调忠实记敍历史事实,不加月旦,种种是非功过皆留待后人去评说。宋襄之仁,果如常人所言是妇人之仁,可有再反思的空间?

〈子鱼论战〉练习

1. 试解释以下文句中的斜体字,并把答案写在横线上。(4分)

  • a. 众我寡    
  • b. 其未既济也    
  • c. 公伤股    
  • d. 门官焉    

2. 试根据文意,把以下文句译为白话。(2分)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3. 试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4分)
攻击时机  宋襄公不发动攻击的原因
a.  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
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 b.

4.

  • 子鱼对于襄公的的做法有何看法?(2分)
  • 你认同他的看法吗?试加以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

  • a. 对方
  • b. 趁着
  • c. 大腿
  • d. 全部杀掉

2.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
3.

  • a. 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 b. 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4. 子鱼认为宋襄公不懂得作战,在面对强大敌人时,对方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列的时候,是上天对己方的帮助,应趁此时攻击对方。

正方说法:

我很认同子鱼的看法,战争的本质就是要打败对方,所谓兵不厌诈,只要能战胜对方便是成功,而毋须理会这场战争到底是否在一个公平的情况下进行。再说,楚国本身就比宋国强大,这场战争从不是完全公平的,倘宋国能利用天险,把握进攻的时机,这反而能拉近彼此间在战力上的差距,这才算是一场公平的战争。

此外,宋襄公又言君子不忍心再次伤害敌方的伤兵和老兵,可见襄公不攻击正在渡河的士兵乃是出于「仁心」,但结果却令己方全军覆没,而自己亦因伤死去,故在战争之上,对敌人的仁慈,实乃对己方士兵的残忍。因此,无论是在情,抑或在理两方面而言,襄公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故我同意子鱼的看法,襄公真的是不懂得作战。

反方说法:

我不认同子鱼的看法,虽然是战争,但也应堂堂正正地交战。襄公不是不知道在敌方渡河之时,攻击对方能增加己方战胜的机会,只是他不希望乘人之危,要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情况底下战胜对手,就像足球比赛一样,两方球员斗的是体能和技术,若对方有球员受伤,大家都会有共识先暂停比赛,在替换受伤的球员后,才重新作赛。同样地,战争比的是双方将领的谋略和士兵们的战力,若趁敌方渡河时便攻击对方,实非君子的行为。

此外,在现代的战争当中,也会视使用具有强大杀伤力武器的人为战争罪犯,受各国反对、谴责。因此,纵然在无情厮杀的战场之上,一些规则,大抵还是要遵守的,故襄公不攻打渡河之兵,并非如子鱼所言,不懂得作战,他只是出于仁心而已。在这尔虞我诈的社会上,襄公的处事态度,反而更值得人们的加许和褒扬。
(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成理即可。)

题解

1.

  • a. 彼,指「对方」;亦可解作「那」、「那个」,和「此」——「这个」相对。当「彼此」合用时,即解「你和我」,指「双方」。
  • b. 及,这里解「趁着」、「乘着」的意思,例如「及早」中的「及」字,亦是解作「趁着」,即「趁早」之意。除了「趁着」外,「及」,也可解作「达到」。此外,亦可作「连词」用,解作「和」。
  • c. 股,解作「大腿」,和「悬梁刺股」中的「股」字意思一样。如简单以「增字法」处理,将之理解为「屁股」,便会贻笑大方了。
  • d. 歼,解作「全部杀掉」,即「歼灭」的「歼」。和这个「歹」字有关的字大多都带有「死亡」、「伤害」等负面的意思,如「死」、「殁」、「殉」、「残」等。

在上述的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文言文「一词多义」的特点,同学们必须多接触文言文的不同意思,然后把它们牢牢记着,当往后看到相关的文言字词时,才能得心应手地选出相应的解释,从而对内容有更准确的理解。
此外,基于汉字字形上的特点,如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有时,我们根据字的形态、构造、偏旁等,也可尝试猜出字词的意思,上面的「歼」字,便是其中一例。

2. 「宋公」,即「宋襄公」,若学生直录「宋公」也可,这里是借代宋襄公及其军队,可简单理解为「宋军」;「及」,即连词「和」;「楚人」,即「楚国人」,于此可理解为「楚军」;「战」,解作「交战」;「于」,作介词用,可译作「在」,用以引出作战的地方;「泓」,即「泓水」,是地方名。整句直译为「宋襄公和楚国人交战在泓水」。再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地方提前,变成「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这种「语序颠倒」的情况,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见,同学在语译时,可多加留意。

3.

  • a. 见「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句。「既」,表示「已经」、「完成了」的意思。「既成列」,即「已经排好队列、阵势」;「未既」,即「未完成」的意思;「济」,指「渡河」。「未既济」整句的意思是「未完成渡河」,即在「渡河之际」——有些士兵已过河,有些则乃在河中,有些甚至还在对岸,未开始过河。
  • b. 见「不鼓不成列」句。这里的「鼓」字,作动词用,解作「击鼓攻击」。古人进攻时会击响战鼓,在鼓舞士气之馀,亦可作指挥作战之用。

4. 子鱼的看法见「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句。
至于个人看法的部分,论点不拘,只须提出明确的理据加以论证即可。

撰文:蔡益怀 笔名南山,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作家、文学评论家,长年在专上学院任教「创意写作」及「中文写作」等课程。著作有《小说,开门》、《妙笔生花》、《古文名篇导赏》等。散文〈师道〉获「首届全球丰子恺散文奖」,《妙笔生花》获香港出版奖(2017)。

出题和解题:严联昆老师 保良局罗氏基金中学中文科老师、香港大学教育博士、香港大学中国语文教育教育硕士(优异)、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文学硕士、香港大学学位教师教育文凭(主修中国语文教育)、香港城市大学中文荣誉文学士(一级荣誉)

图:星岛图片库、网上图片

相关文章:DSE备战中文科|卷一「阅读能力」备试练习 课外文言文《楚辞》〈卜居〉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