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备战中文科|卷一「阅读能力」备试练习 课外文言文《国语》〈勾践灭吴〉

2024-03-12 14:00

〈勾践灭吴〉《国语》

今日金句︰

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1)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①。」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②,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③,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④?」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2)
遂使之行成于吴⑤,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⑥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⑦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⑧,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3)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⑨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⑩,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4)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⑪,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5)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⑫!」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⑬,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6)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⑭。」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⑮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⑯;生二子,公与之饩⑰。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⑱。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⑲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7)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⑳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㉑也。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8)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

(9)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㉒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㉓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寰宇,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㉔也!」遂灭吴。

【注释】

  • ①共知越国之政︰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知,主持,参与。
  • ②絺﹙chī﹚︰细葛布。
  • ③爪牙之士︰指武士,勇猛的将士。
  • ④无乃后乎︰恐怕晚了吧。无乃,恐怕。后,迟。
  • ⑤遂使之行成吴︰于是派遣文种到吴国去求和。使,派遣。之,指文种。行成,求成,此为求和的意思。
  • ⑥师徒︰指军队士兵。
  • ⑦女女︰第一个女为名词指「女儿」,第二个女为动词表示「作婢妾」。
  • ⑧偶︰双数,作双倍解,一个抵两个。
  • ⑨仇雠﹙chóu chóu﹚︰仇人,冤家对头。
  • ⑩上党之国︰指中原各诸侯国。上,高。党,处所。
  • ⑪纳之太宰嚭﹙pǐ﹚︰送﹙美女﹚给太宰嚭。太宰嚭,姬姓,伯氏,名嚭,为吴王夫差的太宰,贪财好色。
  • ⑫请更︰请求改正错误。更,改变,改正错误。
  • ⑬卑事夫差︰自居卑位侍奉夫差。卑,卑躬屈膝。事,侍奉。
  • ⑭蕃︰孳生繁殖,指繁殖人口。
  • ⑮免︰同「娩」,分娩。
  • ⑯公与之母︰公家派给乳母。
  • ⑰饩﹙ xì ﹚︰赠送人的食粮,指给养。
  • ⑱摩厉之于义︰以节义激励士人。摩厉,同「磨砺」,激励的意思。
  • ⑲歠﹙chuò﹚︰给水饮。
  • ⑳节︰有节度,指国家上了轨道。
  • ㉑旅进旅退︰指军队有纪律地共同进退。
  • ㉒逹︰遣送。
  • ㉓礼先壹饭︰指曾有恩于越﹙会稽之事﹚。壹饭,小小的恩惠。
  • ㉔次︰驻扎。

【分段要旨】

第一部分﹙1-4自然段﹚:

  • 「会稽之耻」,勾践以屈辱条件向吴国求和。

第二部分﹙5-6自然段﹚:

  • 「十年生聚」,勾践怃恤国人,发愤图强。

第三部分﹙7-9自然段﹚:

  • 「报仇雪耻」,越国上下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勾践灭吴〉文章赏析

十年生聚 励精图治雪国耻

春秋末期,位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相互结怨,世代仇雠,彼此攻伐不断。公元前494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率领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向吴王夫差求和,得以苟延,于是也就有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卧薪尝胆、报仇雪耻。《国语.越语》中的〈勾践灭吴〉,对其「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励精图治的史实,有详实而精彩的记录。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以国分类、以语为主,故名「国语」。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编次,记录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历史。相传为左丘明所撰,但学界存有争议,一般认为是由众人编辑整理而成。这部史籍长于记言,敍事较为「繁芜蔓衍」,向来被认为史学与文学价值都逊于《左传》,不过其中也不乏传世篇章,如〈召公谏厉王止谤〉、〈勾践灭吴〉等。 

越王勾践曾经「卧薪尝胆」,接受各种屈辱。(网上图片)
越王勾践曾经「卧薪尝胆」,接受各种屈辱。(网上图片)

内容分析

会稽之耻 屈辱求和

面前纷纭复杂的历史风云,如何切入,如何选材,从来殊非易事。本文一大胜场在于紧扣「复仇雪耻」的轴心来记敍,铺陈有序,突出了人物的形象。

文章开篇即落笔于「会稽之耻」,直接切入事件核心。勾践向全军发出号令,表示谁能助他击败吴国,就与之共同打理越国。大夫文种进谏说,商人在夏天预先储备皮货、冬天预先蓄积夏布,一个国家即使没有外患,也须先培养文臣武将,现在才来求贤未免太晚了。勾践说能听到这番话,怎么算晚,他当即握着文种的手开始商量起灭吴的大计。

文种到吴国求和,向吴王说了这样一番话︰「越王的军队不值得屈辱大王再讨伐了,越王愿意奉献上金玉女子,把自己的女儿也给大王作婢妾,并带越国的人编入吴国的军队,听从大王指挥。如果大王不能宽容,越王唯有烧掉宗庙,带领五千人与吴国决一死战,玉石俱焚。」吴王夫差原本打算接受条件订立和约,大夫伍子胥劝阻说,吴越为世仇,势不两立,现在不趁势灭掉他,将来后悔莫及。

越国于是另行一计,向吴国的太宰嚭送上八位美女,并对他说只要能宽恕越国,还有更漂亮的美女会送上。太宰嚭向吴王说,古时打仗令到对方屈服就算了,现在越国已屈服,还要求甚么。夫差接纳了太宰嚭的意见,与越国订下和约,并让文种回到越国去。

越王勾践经历了会稽之耻、含垢忍辱,继而卧薪尝胆;然后再招贤远礼、广收人心、 休马练兵、奋发图强。(网上图片)
越王勾践经历了会稽之耻、含垢忍辱,继而卧薪尝胆;然后再招贤远礼、广收人心、 休马练兵、奋发图强。(网上图片)

富国强兵 赢得民心

勾践得到喘息之机,开始励精图治,以图东山再起。他向国人下罪己诏,承认由于未能估量到自身力量不足,导致大量百姓战死原野,请求允许他改正过错。他实行了一系列怃恤国人的措施,然后自居卑位去侍奉吴王,亲自给夫差充当马前卒。越国在今天的浙江北部,地盘百里见方。勾践返国后,召集父老兄弟,誓言带领百姓繁殖人口。其鼓励生育的措施包括︰孕妇临产,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由官家派母乳,如此等等。勾践本人也参加劳动,不是自己种的东西不吃,不是妻子织的布不穿。十年不向百姓徵收赋税,百姓家中都储存了足够三年的口粮。

十年生聚,富国强兵,勾践赢得了民心。全国的父老兄弟一再请求报仇雪耻,勾践说,古代贤能的国君不担心军队人数不足,却担心士兵不懂甚么叫羞耻,现在夫差不担心他的士兵不懂羞耻,只担心军队人数不足。他誓言要助上天灭掉吴国,但不希望士兵只是呈血气之勇,而是希望听从命令「旅进旅退」。越国举国上下同仇敌忾,首战即在囿地告捷,之后又在没地及吴国国都郊野大败吴军。吴王夫差向越王求和,希望念在当年的「壹饭」之恩,放吴国一条生路。勾践以听从天命回应吴王的请求。夫差最终无颜见天下百姓而自尽,吴国就此灭亡﹙公元前473年﹚。

从会稽之耻、示弱求和,到愤发图强、一举灭吴,历时二十年,何其坚韧、何其刚毅?勾践由此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其事迹已永载史册。同学在阅读本文时,不妨参阅《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加以比照,进而了解其卧薪尝胆的情境。

笔法分析

裁剪得当 辞令精妙

从写作特色来说,本文始终围绕「复仇雪耻」的轴心,以此视角来选材及展开敍述,裁剪得当,脉络清晰。另一突出表现是人物的应对文辞,备显《国语》长于记言的特点。文种到吴国求和,以及吴王向勾践求和的辞令,都精妙耐品。如夫差说︰「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寡人礼先壹饭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寰宇,亦寡人之愿也。」措辞得体,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其情可悯矣。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可思今,也可预知未来。勾践的故事岂在一个复仇雪耻,乃在隐忍自励,催人奋发。

电影剧中的越王勾践 (网上图片)
电影剧中的越王勾践 (网上图片)

〈勾践灭吴〉练习

1. 试解释以下文句中的粗斜体字,并把答案写在横线上。(2分)

  • i. 之太宰嚭
  • ii. 而又与大国仇                                                    

2. 请根据文意把以下文句译为白话文。(2分)

果行,国人皆劝。

3. 根据本文内容,判断下列陈述。(4分)

  • a. 越王听从文种的计策,商议后派他出使吴国议和。    
  • 正确    错误    无从判断
  • b. 越王能够击败吴国皆因拥有强大的武将。
  • 正确    错误    无从判断

4. 试归纳越王勾践实行的政策,如何有助攻伐吴国,并举出其中两项。 (4分)

参考答案

1.

  • i. 送
  • ii. 纠结、作对

2. (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

3.

  • a. 正确
  • b. 错误

4. 首先,越王勾践为避免亡国,派下属文种向吴王求和,并愿意献上一切珍宝、军队、人民,甚至宗庙妻儿均可奉献,以让吴王毫不费力得到越国,以换取吴王的信任。

其次,向吴国太宰献上八位美女,使太宰向吴王进谏,称「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毋须灭掉整个越国,致使两国和谈成功。

再者,越王反省自身过错,改变治国政策,埋葬逝世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重视国民的情况。更自愿服侍夫差,派三百个人当吴王的仆人,还亲自为夫差充当马前卒,让吴王信任自己。

最后,越王归国后向国民承认过错,施行一系列有效的改革,令人民丰足,国家发展渐上轨道,从而获得国民的支持。(任答其中两项)

题解

1.

  • i.「纳」,本义与为丝糸被水沾湿。《博雅》释作:「入也。」,即收取之意,亦为现今最常用的字意,如:「纳入」。惟「纳」字另有相反之意,可解作「送出」、「献上」,如《诗经.七月》:「十月纳禾稼」的用法。
  • ii.「执」,《说文》释作:「捕罪人也。」,即逮捕犯人。后引申各样与「手」相关的词语,如:掌握、持守、拿起等。本文用法意指双方仇怨不能解开,仍连结在一起,故有作对之意。

2.「果」,即果断,「行」即施行。上文提及的即为越王勾践攻伐吴国的计划,他果断施行。「劝」,除可解作劝告、劝导外,亦有鼓励之意。《说文》释为:「勉也。」

3.

  • a. 文中写「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文种即献上不同时节、不同天气应有的治国良方:「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越王听后认为文种之言有理,甚至「执其手而与之谋」,故答案应为正确。
  • b. 综合文中内容,可得知勾践战败后不仅下诏罪己,反省错误,更施行一系列措施,鼓励生育、减轻赋税,令国家人口增加,人民丰衣足食。经过十年努力,使国家人民「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正因如此,经过十年时间,勾践深得国人欢心,甚至主动提出报仇雪耻。由此可见,越国能够击败吴国不在于拥有强大的将领,而是因为得到人民的拥戴。

4. 题目考核考生对文章上文下理的理解,《国语》本身内容并不简单,文字多有艰涩,时有复杂句式。更甚题目问及综合部份,考生需先理清文章的结构,分清战前战后的起因结果,方能更有效地分析越王勾践实行的政策如何有助讨伐吴国。

撰文:蔡益怀 笔名南山,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作家、文学评论家,长年在专上学院任教「创意写作」及「中文写作」等课程。著作有《小说,开门》、《妙笔生花》、《古文名篇导赏》等。散文〈师道〉获「首届全球丰子恺散文奖」,《妙笔生花》获香港出版奖(2017)。

出题和解题:张家豪老师 圣公会李炳中学中文科老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硕士、岭南大学中文(荣誉)文学士

图:星岛图片库、网上图片

相关文章: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